<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中國歷史的集體意識裏,有過多次深刻的關於匱乏的歷史,祖輩們的童年經歷過食物短缺的年代,對未來人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span>
生活中可以見到那些為了便宜幾毛錢的雞蛋,爭搶排隊打架的欧巴桑,表面看來不可思議,但潛意識裏有著深刻的對於饑餓歷史的恐懼。 span>
但匱乏也可以帶來創造性,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過:"我的畢生所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span>
具體到每一個家庭,童年父母對於孩子養育的匱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人格的發展。 span>
< strong>"無法暢飲"
嬰兒第一次感到匱乏,似乎是在母親奶水不足的情况下,本來這個擁有應有盡有,源源不斷能量的"源頭",突然斷供或總易枯竭,嬰兒感到恐慌和憤怒,感覺自己要死掉了,或是認為有人要迫害自己。 span>
同時,這種匱乏的感覺,讓他們要瘋狂地吸食每一滴乳汁,來保證自己可以存活下來,有的人即使到了小學階段,還得摸著母親的乳房才可以睡著,原因之一,是早年的經歷形成的心理碎片,需要抓著某個使其感到安全的部分,來緩解自己的死亡焦慮。 span>
這也讓獲取的能量變得寶貴,去守護每一份得到的東西,以及想要獲取更多的東西,與匱乏感相伴而生的兩種心境,貪婪和吝嗇,也囙此產生。 span>
貪婪更像是一種欲壑難填的狀態,永遠也無法滿足,吝嗇則是不想有任何的輸出。 span>
在成人後,金錢、情感或是知識,變成了乳汁的象徵,有的人可能會瘋狂地吸收知識,卻無法對外輸出,或者輸出的時候小心翼翼,藏著掖著,生怕別人會搶走或者學會自己的這些靈感,這是內在的嬰兒,在保護著自己得來不易的食物。 span>
還有那些意識層面對於金錢的觀念,只要花了錢,就非常的不舒服,或者情感上無盡的需求,如果對方沒有持續的,不斷的,恰到好處的給予自己,會感到悲傷和巨大的憤怒。 進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回避與衝突。 span>
不僅僅是乳汁,早年情感上的匱乏,也會潜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 span>
< strong>理性的愛
有比特女士回憶自己的童年被照顧得"很好",父母在物質上會儘量滿足,但情感卻很隔離,總感覺母親"離自己很遠",不會對她發火,但也不去表達喜歡和愛。 span>
但人內在的成長,有部分是需要和父母互動時,那種衝突以及情感的流動產生的。 span> 就好像一個在地上打滾要玩具的小朋友,企圖用這種管道去達到目標,父母可能會感到憤怒,並真實而恰當地表達出來,或是可以回應到孩子的情緒。 span>
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其感知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反應,以及建立某種內在的邊界感。 span>
在成人後,就不會更多地將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混雜在一起,相互無意識的被影響,早年在情緒上不斷地被回應和迴響,內在的這個部分就會逐漸的發展成熟。 span>
如果這部分沒有發展,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可能頭腦的部分發展得很好,但內在的情感處於某種比較原始的狀態,在表達的時候,會被成人的部分壓抑。 span>
這種匱乏,是早年缺乏那種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流動的體驗。 span>
< strong>配合者
在部分家庭中,孩子可能成為了某種"配合者"的角色。 span>
某些配合是要完成家庭成員潛意識的願望,有的家長需要一個可以控制的孩子,當感知到這部分資訊時,人格的成長和獨立,就等於"背叛"了爸爸媽媽,這會讓自己處於某種虛弱的狀態,去配合父母,如果沒有覺察到這部分,在自我成長的時候,就會非常抗拒。 span>
有比特女士童年被父母嚴格的管教,內在壓抑了很多的憤怒無法表達,她在生完女兒後,喜歡用非常多的規矩,去管理孩子,但在一些看起來很小的事情上,卻遭到了孩子巨大的反抗,按照她的話講,就像瘋了一樣。 span>
這種反抗一方面是孩子自己的,但還有更大的部分,是女兒在替母親內在的孩子表達當年那些未完成的願望,要去對爸爸媽媽表達憤怒。 span>
"配合者"的角色,在成年後的關係中,可能會無意識地配合他人的某種潛意識的願望。 span>
自我成長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span>
< strong>匱乏與創造
①貪婪與吝嗇
貪婪和吝嗇產生的的原因之一,是內在的那個嬰兒,在保護自己不會死掉。 span>
某次諮詢後,平時不喝奶的我,鬼使神差地到樓下量販店,買了兩瓶酸嬭喝個乾淨,有些時候,甚至是所有的時候,無意識的行為有著某種意義。 span>
來訪者講述之前的一比特戀人,並描述了雙方互動的管道,兩人關係沒有太多的衝突,對方卻陷入了較為嚴重的抑鬱狀態。 span>
作為不斷回應和滋養的一方,這位男士的內在情感的"乳汁",似乎被喝光了,我也體驗到了某種枯竭感,想要補充一下。 這是潛意識層面的互動。 對於情感的那些"貪婪"的需要,是因為背後死亡焦慮的驅使,而不是愛。 span>
如果彼此可以看到這一點,< strong>先接納和安撫自己的這部分,就是成長的開端,兩個人都可以解放出來,擁有更多的自由。 strong>
除了自我覺察,可以嘗試輸出後得到迴響的那種體驗。 比如:當自己將某種學到的知識產生的靈感,在某個可以信任的關係中毫無保留的表達。 或是在戀情中,發現對方的情感需要,並可以提供某種互動,在這些過程中,自己並不會"死掉"。 span>
從另一個角度講,當在某件事情上,可以對外持續地表達和輸出時,世界也會以某種管道去回應自己。 span>
②連接感
沒有連接感的狀態似乎是,自己內在的情感和需要被封印起來,難以恰當地表達,外界發送的某些需求,也被堵在門外進不來。 span>
人和人的交流,只是頭腦層面的互動,去談一些社會化的議題,或者理論知識,沒有觸及體驗層面。 span>
可以先允許自己在表達需要或者情感流動時,看起來非常"幼稚"的狀態,在有質量的關係中去釋放,或是通過文字、繪畫或是其他的管道去真實的輸出,有的人會發現自己寫出的東西,怎麼和"成熟"的外在反差如此之大。 span>
這需要一個過程,過程的意義是讓自己內在情感的部分,有一個成長的機會。 span>
③配合的兩面
如果能覺察到自己配合的部分,反而會變成一種資源。 比如:當發現在配合對方的攻擊,就可以在更深的層面去理解背後的意義,曾經有比特男士在某次合作中,發現他的合作夥伴總會有意無意去貶低和評估自己,並且用各種管道,想獲得更多的關注。 span>
在後來的瞭解中發現,這位合作夥伴是家裡的獨生子,當年父母想要二胎的時候,極力的反對,這個內在的動力——"不想讓其他人出生"。 span>
所以,在合作中,總會有種要胎死腹中的感覺,好像無法去發揮,讓合作夥伴以及其他人看到自己。 如果沒有覺察到這一點,就會無意識地去完成對方潛意識的願望,重複了某種命運的劇本,自己反而不存在了。 span>
當看到這個部分,就會讓自己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更能關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