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92
前段時間,一件互聯網盜竊案震驚全網——周傑倫的NFT頭像被偷了! span>
然而,在此之前,NFT一向以分佈式算灋帶來的安全性著稱。 這件事情,也是對於整個NFT圈子的一次巨大衝擊。 span>
…等等,所以NFT是什麼? 一張圖片也可以被偷? span>
NFT是具有唯一的"身份證"標識的數位資產。 它的科技原理基於我們的老朋友——被大名鼎鼎的比特幣炒作出的分佈式存儲技術。 span>
分佈式存儲技術,是區別於從前中心化存儲技術的模式。 打個比方,從前大家都是去銀行查帳本,現在卻變成了每個用戶手裡都有了帳本。 這也意味著帳本被篡改的成本提高,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span>
用這種管道,一張數位圖片,一首歌曲,都可以在帳本上被打上唯一的"數位ID"證明自己獨一無二的身份。 span>
而本次周傑倫的NFT被盜,不是通過那種大家想像的那樣,幾個駭客用高超科技帶走了巨額財產,它本質上還是傳統的釣魚詐騙,請周傑倫方自己輸入了密碼……
這次事件的主角NFT,可以說是科技金融圈2021年度的第一熱詞,今年1月,B站還發佈了NFT頭像"鴿德",就連真實版鋼鐵俠馬一龍老師也曾親自為NFT站臺。 span>
但和比特幣一樣,NFT也時常被稱作是"騙局"、"割韭菜"等,它是打著高科技與名流幌子的騙局嗎? 這得先從它的起源說起。 p>
從鍵盤俠、表情包到NFT
NFT起家於國際網絡匿名社區4chan。 因為匿名社區的獨特社交内容,國外的"貼吧老哥們"平常會在上面隨便口嗨一些"政治不正確"的事情。 但是,這種混亂的網絡生態也產生了一些獨特的社區文化,那就是表情包。 span>
雖然你可能沒有聽說過4chan,也沒有聽說過NFT,但你一定見過佩佩(Pepe),就是那只悲傷青蛙。 佩佩爆火的時候,遇上了同樣剛剛爆火的4chan,讓梗圖也迅速爆火。 span>
(圖片示意:是這一隻↓)
梗圖的爆火在帶動潮流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人人都可以下載使用梗圖,但爆火的梗圖作者可能窮困潦倒無人知曉,存儲在每個人電子設備中的梗圖本身也是一模一樣的。 span>
後來,有人開始製作自己的稀有佩佩梗圖並用於交易,只有購買者才可以使用。 也是在這一階段,開始有人將比特幣的概念與佩佩結合起來,將分佈式數據的唯一性賦予數位圖片藝術品。 span>
然而,這種系統還不够公開透明,於是後人又在分佈式存儲的基礎上搭建了名為乙太坊的開放平臺。 應用了先進的乙太坊科技,NFT正式走上歷史舞臺[1][2]。 span>
在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區塊鏈這種運用分佈式節點,把數據放在以每個人為中心的電腦中儲存、計算的科技也應運而生,既提升了數據財產的安全性能,也反映出了某種對於強權的反叛,可以把數據的安全保護在自己手裡。 這也符合線民的個人主義精神。 span>
倘若說比特幣這種經濟學意義優先的數位貨幣還不是最能體現這種人文精神的,那麼行銷唯一性的NFT藝術品便是這個時代的最好寫照。 span>
NFT社交圈:群體性需求與社交貨幣
NFT的發展是自由的,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發佈自己的數位藝術品。 這也使NFT由最初的通過頭像生成算灋生成頭像的模式演變出了更多新的可能。 比如,NFT中的特例,同樣是由梗圖發展出,卻又發展出了獨特文化的"mfer"(是mother fxcker的縮寫)。 p>
"mfer"指的是下圖這個吊兒郎當叼著烟,戴著耳機玩電腦的小人和他的兄弟姐妹們。 藝術家們通過"二創",將原有的梗圖變成了明碼標價的數位商品。 span>
"mfer"有一個獨特的社交圈子,這個圈子即使並沒有購買"mfer",僅僅只是聽說過也可以加入,這是一種"mfer"代表的理念:
第一、只要認同mfer理念的人就叫mfers。 span>
第二、你是mfers,我是mfers,我們都是mfers。 span>
第三、在mfers的世界裏,大家都一樣。 不需要國王,不需要管理員,也沒什麼五年計劃、百年夢想[2]。 span>
這種理念吸引了很多人,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烏托邦社群,"mfer"作為一種高度定制化的產品,傳遞了對陌生人的善意與和諧。 span>
每個"mfer"都各不相同,似乎是特异化的典範,同時人們又在"mfer"中得到了社會認同。 span>
研究證明,追求社會認同與追求特异化的消費服務並不衝突,同時,相比於社會認同關係不大的產品,消費者更願意參與可以帶來社會認同價值的產品定制。 span>
而且,除了消費者追求獨特性的消費心理,如果消費者渴望通過消費獲得社會認同,並且這種定制產品也恰好能够帶來社會認同感,或是有很强的象徵意義時,消費者也會對定制產品有更積極的評估。 span>
也就是說,消費者不僅追求獨特的消費理念,同時也被外部的社會認同所影響著[3],這是NFT能成立的心理基礎。 span>
除此之外,在NFT的走紅也涉及到了社交貨幣的概念。 span>
不論是網絡還是現實中,消費行為總是與社交行為緊密聯系。 我們通過消費、學習,獲得在社交活動中流通的"社交貨幣",並且利用這種看不見的貨幣裝點自己,形成某種人設。 span>
人們在社交活動中,樂於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某種特質,來表現出自己某種未必存在的人格特點。 比如,為了合群,為了和閨蜜討論某個很"潮流"的電視劇、綜藝,就不管個人喜好也去看,以完善自己"潮流"的人設。 span>
又或者像《和歌醬今天也很腹黑》漫畫中所表現的,學姐為了迎合福斯眼裡自己成熟的人設,儘管喜歡也不會購買可愛的裙子。 span>
人們總是希望通過社交貨幣完善自己的"人設",而在經濟上、娛樂上的消費行為可以形成某種群體特有的公共人設,這也是獲取一個群體範圍內的集體社交貨幣的有效手段。 資本便通過這種管道進行行銷,並且試圖提高娛樂產品受眾的用戶粘性與消費意願[4]。 span>
NFT代表的新型消費行為,就像是泡泡瑪特的突然走紅:人們只是通過簡單的購買行為,獲得了與同伴一致的某種潮玩愛好者的人設,維持、加强了社交關係。 span>
而與線下不同的是,在網絡上,大家都是被符號所代表的人,昵稱、頭像,這些就是高度概括化的"你自己",是具象化的"人設",線上上這種特別的社交環境下,才會產生"匿名"與"人設"的奇妙碰撞,才會產生"mfer"。 span>
新的發家致富之路? strong>
NFT作為一種藝術品,在大體上來講自然離不開藝術品消費的窠臼,其消費主力仍然是並不一定真正懂得如何欣賞藝術的人,或是寄希望於經濟遊戲的投機者。 span>
就像比特幣剛剛爆火的時候,中國欧巴桑蜂擁而至。 不過,後來人們也逐漸認清了比特幣之流的空氣幣泡沫本質:炒作概念,擊鼓傳花。 這種資本的遊戲終究還是要以普通消費者的犧牲作為代價。 span>
囙此,在一些NFT被千萬美元高價賣出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警惕資本炒作的可能性。 span>
事實上,NFT現時已經淪為了資本的遊戲。 儘管起初分佈式存儲的提出就有反抗資本、反抗壟斷的去中心化精神內核。 但諷刺的是,恰恰是這樣一種科技,反而成了資本家圈錢的工具。 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