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样式的巧克力软糖?达咩!丨都是交感思维惹的祸
admin
2022-05-05 21:18:06
0

原標題:便便樣式的巧克力軟糖? 達咩! 丨都是交感思維惹的禍

<!---->

作者| periscope

也許你也有這樣的經歷:

明知道"糖不可貌相",卻還是接受不了便便樣式的巧克力軟糖;

即使經歷了全方位的消毒,被蟑螂爬過的漱口杯仍然讓你無比嫌弃;

聞不見臭味,也知道污垢不會穿牆術,可還是下意識拒絕廁所旁邊的包厢……

像上面的幾個例子提到的那樣,人們總是會在事物間建立各種毫無科學依據的心理聯系,這便是交感思維(sympathetic magical thinking)

心理學家Nemeroff和Rozin將交感思維定義為:一種可能普遍存在的、直覺的人類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本質上是對於因果關係的錯誤認知,導致我們在結果與原因間建立了錯誤的關聯

"知其無益而為之,知其無害而畏之",在科學的視角下,交感思維簡直不可理喻,卻充斥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科學家,無論你是否經歷過嚴謹的科學訓練,我們都逃不出這些無端揣測鉤織的陷阱。 簡單來說便是,理智知道是一回事,但情感上的不能接受是另外一回事。

交感思維遵循「相似律」和「觸染律」,其效果被稱為交感效應[1]。

「相似律」代表"所見即所得"。 在人們眼中,"表像"有時部分等同於"本質",所以沒人會熱衷於便便狀的巧克力,"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的廣告詞也囙此得以深入人心。

「觸染律」代表一切性質都可以通過接觸傳遞。 嶄新的蒼蠅拍並未攜帶病菌,但因為人們在心理上為他賦予了骯髒、混亂的性質,並且認為這種性質會隨著物理接觸被傳遞到下一個物品身上,所以仍會傾向於拒絕被它接觸過的湯。

交感思維的六個特點[2]

//1. 以偏概全

"老壇酸菜出事了,這輩子也不吃酸菜了!"

"飛機怎麼老是出事啊,太不安全了!"

"女司機天天出事上新聞,女人就是不適合開車吧……"

個案不等於全部,新聞無法涵蓋完整的現實。 然而,無論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被多少次重申,觸目驚心的報導仍然會在人心裡埋下偏見的種子。

//2. 忽視劑量

交感思維使人們以"全"或"無"的管道判斷利弊,而忽視劑量在其中的重要地位。"毒性"很多時候是基於劑量而言的,比如即使是最稀鬆平常的物品也會帶有微量的電離輻射,只要劑量低於閾限,輻射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談"輻"色變實在大可不必。

//3. 表像等於現實

因為艾滋難以治癒,所以人們想當然地認為HIV病毒的生命力非常頑強,但事實上,HIV病毒只能寄生於人的血液內,在外界環境中適應性很差,我們日常飲食中的油鹽醬醋茶都能殺死HIV病毒。

//4. 雙向傳遞

人們不願將自己的血液捐獻給愛滋病人,可能是憂慮自己會被傳染。

//5. 永久性

即使病菌已被殺死,人們依然會認為被蟑螂爬過的土豆泥不可食用,甚至在它被冷凍一年後也是如此。 這種厭惡根深蒂固,以至於不會因為實際危險的消失和時間的推移而減損。

//6. 金錢敏感

前面的五個特點塑造了一個略顯"潔癖"的人物形象,但有趣的是,面對金錢的挑戰,人們很自然地跨越了這些心理障礙,並不願意為了緩解這些揣測帶來的不適,而付出經濟上的代價(老鐵公雞了)。 比如人們不情願在一個標籤上畫著蟑螂的糖罐裏取糖吃,但如果讓他們付錢更換糖罐,這種抗拒便被拋之腦後。

交感思維就是愚昧?

事實上,在早期文明中,觸摸腐爛肉體之類的噁心物件確實非常危險,觸染律提醒人類避免傳染,從而新增物種生存的能力。 囙此研究者猜測,它可能是人類早期防禦機制在現代文明中的誤用

在人類學家弗雷澤看來,交感思維是一種原始的思維方式——不對事物進行深層次的因果推理,而是將事物的發生與自我的行為直接聯系起來。 囙此,與當下所推崇的科學思維相比,他認為交感思維只不過是原始階段思維方式的遺留,遲早會被進化丟棄[3]。

不過也有研究者反對這樣的論斷,認為交感思維有其獨特意義:

//情緒調節:

交感思維可能是一種控制錯覺,來源於人類對未知的恐懼。 它使我們相信自己對周遭事物有很强控制權(避開與德行有愧之人的接觸,我便不會染上惡習),但這種控制權往往只是一種感覺而非事實(即使避開一切與"惡人"的接觸,人性本身也有自發走向惡的可能)。

交感思維帶來的這種控制感,可以减少長時間對變化的無可預知對世界的無從改變帶來的無助感,以及囙此衍生出的沮喪、焦慮等等負面情緒。

而這種對情緒的調節功能,其實在今天仍被需要。 最典型的例證就是,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一些替代性療法,如自我暗示、虛構故事等,雖然無法得到科學系統的解釋,但被證實對患者確有作用。

//節約認知資源:

而交感思維的相似律則與啟發性思維相似,可以起到節約認知資源的作用,在這個資訊駁雜的時代,具有無可替代的應用價值。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對人類思維的兩個系統所做的論述發人深省。 其中,系統一負責"快思考",它省力而輕鬆,卻帶有偏見且漏洞百出,系統二負責"慢思考",它縝密而謹慎,卻耗時又費力。 卡尼曼認為,在人類的腦中,是系統一佔據主導,幫助我們快速的做出決策,規避風險,系統二作為補充,校正系統一"走思維的捷徑"所帶來的誤差。 而交感思維,便是系統一的一部分。

雖然對思維主次的認知各不相同,但大多數學者都認可的是,交感思維作為一種直覺式思維,絕非"廢品",它和理性思維一樣,都是進化賦予我們適應複雜外部環境的工具,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相生相伴,相輔相成。

總而言之,雖然交感思維在當下很多時候顯得很"不科學",但它並不是主觀愚昧的產物,而是一種幫助我們抵禦千變萬化的外部世界的工具,也是理性思維的有利補充,後者幫助人類解决物質世界的問題,而前者則可以幫助人類解决個人的、 社會的和情緒的問題[2]。

所以,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如何"剝離"它而塑造一個"更理智的種族",而是在合適的時候應用合適的思維

我們如何與它共處?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交感思維或許原始,卻依然是人類無法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可以與它和平共處,也可以通過理性來控制這種非理性的思維,卻永遠無法將他從我們的腦子裏斬釘截鐵的切除。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