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欲是最高級的浪漫?
admin
2022-05-20 22:04:52
0

原標題:分享欲是最高級的浪漫? <!---->

作者|走肖睿又

在百度的蒐索框中輸入"分享欲",諸如"分享欲是最高級的浪漫"、"為什麼說分享欲很重要"的語句,逐次映入眼簾。 在人們表達欲爆棚的年代,分享和表達變得容易:你只需要在聊天框中輸入幾行字,或者點擊"轉發"鍵,天涯海角,資訊也可以傳遞到愛人眼中。

在親密關係中,分享欲扮演怎樣的角色? 為什麼有些人熱衷分享? 如何找到合適的尺度? 這篇文章,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視角。

"這個世界的現實,是借由與重要他人的對話而構建的。" 人類需要對話,就像兔子需要青草。

在戀愛中,人們常常分欲爆棚,甚至恨不得把自己的生活實时播報給手機另一端的愛人。 在分享時,我們都在想些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分享呢?

"把我的一切都講給你聽"

問:分享欲爆棚時,我們都在分享些什麼呢?

答:今天中午,我在食堂吃了白米飯、山藥木耳、胡辣連白、咖喱鴉肉、辣子猪、草莓咕咾肉、烤五花驢、鬱金香火燒……還有,敬文講堂明晚有場講座,是關於火山爆發與海洋軟體動物的進食行為……

—— 你在陳述事實

答:剛才和室友吵了一架,因為她把我的凳子踩塌了,還滿不在乎,那可是陪伴了我兩年的可愛鐵凳子啊! 我好生氣啊!

—— 你在分享情緒

你確定這是凳子?

答:浪費紙張不可容忍,浪費紙張有悖於普拉拉夫斯基主義精神。 依我看,可以採用勞動代償制,每浪費五張紙,就去山裡種一棵樹,還要每天陪樹說說話,保證其健康茁壯成長……

—— 你在表達思想

保證其茁壯成長

跟愛人在一起時,我們似乎有無窮無盡的表達欲和分享欲。上到日月星辰,下到柴米油鹽,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分享話題。 分享的類型包括但不限於資訊分享、情緒分享、思想分享。

我們通過這種管道,嘗試著與愛人構建一個私密而默契的共亯空間。 這個空間讓我們感到被傾聽、被關注、被認同、被需要、被愛。

分享時,我們到底在想什麼?

構建共亯現實

在對愛人分享時,我們很少在單純地分享資訊和客觀事實:分享的內容以及"分享"這個過程本身就攜帶著情緒資訊,即使是客觀事實,也多少帶有我們的主觀性。 我們與愛人分享喜悅,向愛人尋求安慰,或是為愛人提供支援、表達愛意。

屬於愛人的私密共亯空間

囙此,我們分享的大多是主觀經驗,甚至對於愛人回應的判斷往往也是主觀的。 我們對客觀世界形成主觀經驗,而當這種主觀經驗與他人共亯、被他人承認時,就不再是充滿不確定性、短暫性的主觀經驗,而成為客觀現實

在與愛人分享主觀經驗的過程中,通過人際溝通,我們獲得了對共同經驗的感知,這就是共亯現實(shared reality;陶塑,許燕,2014)。< strong>分享欲,某種程度上就是對構建共亯現實的渴望。

然而,感同身受過於困難,我們也不可能與他人擁有完全一致的觀點和感受。 比如說,你給你的暗戀對象分享了一張黃昏海景。 你眼中是夕陽落在海面上的殘破浮影,她眼中是閒適愜意的遊人。 你看到的是彷徨和憂傷,她看到了凉爽和舒暢。 看到你的照片,她回復"好美",你以為她和你一樣體會到了夕陽的殘缺之美,於是你瞬間感受到情緒的共鳴和靈魂的共振……

所以說,感受和觀點是主觀的。

兔子? 鳥?

鳥喙兔? 兔枕骨鳥?

完全相通的心靈常常是美麗的誤會,完全一致的主觀經驗來源於自作多情的主觀臆斷。

我們不能和別人共亯完全一致的情緒體驗和思想觀念。囙此,共亯現實只是我們感知到別人與我們有同樣的觀點。

儘管如此,共亯現實仍然可以給我們提供多方面好處:它滿足了認知需求關係需求,提升了認知確定感和人際親密度(Higgins et al.,2021)。

認知:獲得對環境的認知確定感

通過分享自己的主觀體驗、獲得共亯現實,人們能確認自己對外部環境的感知和理解是否正確。 當你感覺到,你的愛人與你一樣認為螺螄粉非常美味、《甄嬛傳》比《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更好看、佛洛德的鬍鬚很英俊時,你會獲得一種確定感:"我的感受是正確的,螺螄粉就是美味,《甄嬛傳》確實好看,佛洛德(的鬍鬚)非常英俊,因為TA和我有同樣的想法。"

一直都很英俊的佛洛德(的鬍子)

這種認知確定感可以針對事件,比如對各種新聞、社會議題的看法; 可以針對具體事物,比如食物、風景; 也可以針對人,比如你的朋友、導師、老闆是個怎樣的人,等等。 當我們確定了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與理解是正確的時,我們會感到更加安全。

關係:維持和促進人際親密度

感受到更多重合的態度(如音樂和價值觀),有助於提高陌生人之間的親密感(Launay &;Dunbar. 2015),當兩個人擁有對事件共同的理解與看法時,他們往往感到彼此更加親切,關係更加牢固(Rossignac-Milon &;Higgins,2018)。 分享情感也在人際吸引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多的自我表達與親密談話有助於提高關係親密度(Fehr,1996)。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講述個人親身經歷的事件,可以新增與對方的親密度和溫暖度(Alea &;Bluck,2007)。

人際關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共同的認知確定感。 所以說,我們如果擁有更多的共同經驗,就更可能建立友誼,甚至更親密的關係。

共亯現實促進人際親密

現代人愛情中的分享欲:

親密還是羈絆?

"這個世界的現實,是借由與重要他人的對話而構建的。" (Berger &;Kellner,1964)

每天打開互聯網,無數光影和資訊湧入我們的大腦:南極的高溫、全國各地的疫情新動態,關注的博主發了什麼、b站首頁推薦,以及公司安排了什麼工作、近期有哪些DDL……我們需要篩選信息,並試圖在海量的資訊中構建出這個世界的現實。 然後,獲得確定感和安全感。

滿足認知需求,本身就讓關係更加親密

我們試著與愛人構築共亯現實,就是在共同構建一個屬於兩個人的現實世界。 愛人們在他們構建的小世界裏尋找意義、感受真實

而更深層次的情感與思想流露,讓關係更加親密。 在深層次的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中,我們將真實的、動態的自己洩露給信賴的人,自我表露表現出更大的深度和廣度(Fehr,1996)。 情感和信任在愛人之間流動,支持系統被構建,共同對抗來自現代生活的孤獨感和焦慮感。

如果我真的不愛分享呢?

好了,讀者,感謝您一直看到這裡! 筆者在前面嘮叨了這麼多,分享欲如何如何有意義、如何如何促進親密、如何如何幫助焦慮孤獨的現代人對抗來自現代社會的焦慮和孤獨……

可是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部分人不喜歡分享。 在與伴侶互動時,你可能會發現,似乎永遠都是你在說,永遠都是你在挑起話題,而TA很少主動給你講些什麼。

可能你和對方不禁產生下列對話 ? ️。

——你是真的不愛分享還是不愛我?

——我是真的不愛分享。

其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