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最“無聊”?
admin
2022-05-28 22:13:55
0

原標題:什麼樣的人最"無聊"? <!---->

作者|家養蛋糕

無聊有罪嗎?

現代社會的空氣當中

彌散著一種對無聊的厭惡

甚至是恐懼。

人們發明了無數的方法來消磨時間。

比如你點開了這篇推送

(讓我們想像它是一篇有意思的推送)

文字、視頻、工作、甚至是休閒愛好,

都有可能是讓人感到無聊的對象,

而正如著名攝影師Cecil Beaton所說的那樣,

"這世界上第二糟糕的罪過是無聊,

第一糟糕的罪過是成為一個讓人無聊的人。"

那個班級角落鮮少發言的同學,

那個公司聚會時不被邀請的隱形人,

他們好像被淹沒在這個世界的陰影中,

"哦,xx啊,一看就沒勁兒。"

可是人們與ta的交談,

好像也只有寥寥幾句;

這些不知何時快速形成的論斷,

大多基於流於表面的刻板印象

而一切關於ta們未知的,

仍然藏匿在沉默的真相裏。

我們不願意被這個世界邊緣化

好像大家心照不宣地達成了一種默契,

"是的,

我很清楚成為無聊的人是一種怎樣的遭遇,

所以我想方設法變得有趣。"

可是我們真的瞭解

成為無聊的人是一種怎樣的遭遇嗎?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被認為是無聊的? 人們怎麼看待以及對待這個世界的"無聊者"們?

2022年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的一項研究將目光投向人們眼中的"無聊者"們,並通過社會刻板印象的視角講述了關於無聊者的遭遇與故事。

從刻板印象看"無聊者"

現有針對無聊感知的研究主要探討某些令人感到無聊的社交行為(比如自我中心、語言單調重複、缺乏社交參與度等)。 而關於"無聊者"的特點、人們對無聊者的態度以及行為反應,實證證據尚不充分。< strong>社會刻板印象的理論框架能够很好地綜合上述的各個方面。

刻板印象是個體對於某一群體的特徵或者内容的一系列信念。 在人們需要進行快速決策或者認知資源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刻板印象是比較經濟且有效的; 然而,刻板印象不一定完全準確,不恰當的使用也可能伴隨著偏見與歧視,進一步導向消極的人際和群際行為

刻板印象內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認為,人們對不同群體的刻板印象可以被綜合到兩個維度(熱情和能力)上,某一群體在兩個維度上的得分可以同高同低,也可以此高彼低(例如亞洲人常常被認為是高能力而低熱情的)。 基於對他人熱情和能力的感知,人們會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和行為反應,例如對二者同低的群體表現出主動或被動的攻擊,對二者同高的群體表現主動或被動的鼓勵。

用熱情和能力分別作為兩個軸的尺度,我們可以畫出一幅刻板印象地圖,每一個刻板印象群體都是地圖上的一個座標。 前人關於社交行為的無聊感知似乎印證了他們被感知的熱情是比較低的,但"無聊者"究竟會落在地圖的哪一處,人們又會如何對待他們呢? 研究者設計了5個研究來回應這些問題。

"無聊者"的畫像

研究1和研究2的目的是找出人們所認為的"無聊者"的特點

在研究1當中,115名參與者被要求簡要地描述他們心目中的無聊者,並且列舉這些人所具有的職業愛好、以及個人特徵。 兩名研究者隨後對所收集到的特點進行分類整理,並且剔除那些重複次數不足的特點。

在研究2當中,研究者邀請另一批參與者(116人)對研究1中生成的特點清單(隨機排序)進行打分(7點李克特量表,1=極其不無聊;7=極其無聊),並且按照分數由低到高進行排序。

分數排名前五(人們認為最無聊的)特點如下:

(1)職業:資料分析,會計,稅務/保險,清潔工,銀行/金融;

(2)愛好:睡覺、宗教,看電視,觀察動物,數學;

(3)個人特徵:悶dull,沒勁兒not interesting,沒愛好no interests/hobbies,沒幽默感no sense of humor,沒想法no opinions。

人們如何對待"無聊者"

在研究1和2的基礎上,研究者可以根據所獲得的特點清單,生成一些具有相應特點、無聊水准不同的虛擬人物(高無聊者、中等無聊者、低無聊者),並詢問參與者在他們眼裡這些人有多無聊, 再進一步探索人們對這些虛擬人物的態度(研究3:感知到的能力/熱情)、被動行為反應(研究4:社交回避)和主動行為反應(研究5:願意花多少錢和他們度過1-7天)。

如研究者預想的那樣,在三個研究中,參與者們都報告了對設定的高/中等/低無聊者的由高到低、差异顯著的無聊感知

在研究3中,參與者傾向於認為高無聊者最不熱情、最沒有能力,低無聊者最熱情、能力最高,而中等無聊者居於二者中間。

在研究4和研究5中,參與者對高無聊者表現出最高的社交回避、在陪伴高無聊者上提出了最高的金額補償要求,這兩種傾向在中等無聊者和低無聊者上則依次顯著地减弱了。

圖1橫軸是與虛擬人物共度的時間(1-7天),縱軸是花費相應時間陪伴虛擬人物的金額補償要求,數值經過對數轉換。

"如果無聊也是一種罪"

研究的結論告訴我們,那些"無聊者"好像的確被這個社會所"懲罰"了,他們被認為具有更低水準的熱情和能力,受到福斯的回避,甚至需要更多的資本才能獲得他人的陪伴

可是那些喜歡睡覺和看電視的人們,真的如大家想像的那樣無聊嗎? 這樣的待遇是否是平等和公正的? 正視這一現象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研究者指出,社會回避等行為很有可能進一步導致社交隔離(例如排斥、孤獨感等等),並伴隨著更大的心理傷害風險。 這些人們刻板印象當中的"無聊者"應當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從廣義的社會角度來理解,對無聊情緒的恐懼或許反映了現代生活的無意義感,正如研究者所說的那樣,"生活變得越容易、越可預測,它看起來就越無趣。" 你的下一個按耐不住的哈欠也許是一種訊號——"是時候尋找一種更有意義的人生了"

如何化解無聊

首先,允許自己偶爾無聊,想一想無聊有什麼好處。 比如,無聊可以成為改變的動力,帶來新的想法、思考和創造力。 無聊還可激發追求新奇的事物,包括設定新的目標或開始新的冒險。

其次,在當今資訊密集的世界,讓自己遠離荧幕也有助於緩解無聊感。

最後,尋找工作中的激情。 有研究發現,使活動更加激烈可以使它看起來更令人興奮。 囙此,快速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可能會减少工作中的無聊。

"

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選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可以查看。 今後的每個週六,大學堂都會轉載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SelfMindnSocialBrain"(自我、心靈與社會腦),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王軼楠博士研究組,主要關注社會認知與神經科學視野下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