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大紅袍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有些人,第一次見面就覺得可靠,繼續相處下去發現果然可靠; 有些人,第一次見面ta什麼都沒做,但你就是莫名覺得不可靠,後來事實證明這人果然靠不住…. span>
這種初次見面就產生的,既玄乎又精准的信任度判斷,被稱為"初始信任判斷"。 span>
Mayer等人認為,初始信任判斷是指雙方剛剛進行人際交流時,其中一方依靠自身覺察到的有關另一方的資訊做出對方是否值得自己信任的判斷[1]。 類似地,Todorov等人的研究結果發現,成人與陌生人僅對視100毫秒,就可以判斷這位陌生人是否值得相信[2]。 span>
你可能會驚訝,100毫秒?! 這麼短的時間內,臉都可能還沒看清,人們怎麼可以如此迅速(又或許是草率)地對別人做出是否值得信任的判斷呢? p>
然而,這就是一個"看臉"的世界。 當人們初次見面,在無法獲得有關對方的背景資料和人格品質資訊的情况下,面孔作為最直觀的可感知對象,便成為了人們進行初始信任判斷的首要因素。 p>
那麼,什麼樣的面孔更容易被人信任呢? 漂亮,英俊? p>
其實都不是! 心理學家發現,典型面孔比非典型面孔更可信[3]。 p>
如何定義"典型"? span>
心理學家認為,典型性可以被理解為相似性。 一個典型的東西,與同一類別中的其他東西存在許多相似或相同的特徵。 比如說,一張典型的面孔在眼睛之間的距離或鼻子形狀方面與其他面孔很相似,而一張非典型的面孔眼距可能遠遠寬於其他面孔,或者鼻子可能遠遠大於其他面孔。 span>
研究發現,典型性會引發更强烈的熟悉感,從而使人們產生更愉快的感知體驗。 囙此,人們對典型面孔的信任實質上是一種感知現象。 span>
其實,在生活中,人們除了依賴面孔典型性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可信,還會根據描述性典型性來判斷他人的可信度。 span>
描述性典型性指一個人的態度、信仰、觀點或身份在特定人群中的普遍程度。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關於某方面"普遍程度"的描述性資訊,比如我國大多數人都贊同使用電子產品,大多數人都是漢族等等。 span>
典型即可信
Alves等人提出,人們會基於描述性典型性,使用一種"典型即可信"的啟發法(typical-is-trustworthy heuristic)。 在心理學上,啟發法指人們用於決策、調整和解决問題的簡單有效的準則。 span>
Alves等人猜想,人們可能僅僅根據一個人的描述性典型性,就簡單地推斷出這個人是否可信。 於是,他們設計了四個實驗,來檢驗自己的假設——
首先,研究者們向實驗參與者介紹了幾個目標人物對幾何形狀(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偏好。 研究者讓參與者從三個形狀中選出自己喜歡的形狀,並告訴他們,在之前的一項研究中,人們對這三個形狀的偏好率分別為76%、21%和3%,對於每個參與者,三個形狀對應的偏好率是隨機告知的。< / span>
除了選擇喜歡的形狀,參與者還被要求判斷喜歡不同形狀的目標人物的可信任度。 結果發現,參與者認為具有描述性典型形狀偏好(即喜歡偏好率為76%的形狀)的目標人物更值得信任,並且與自己形狀偏好相同的目標人物也更值得信任。 span>
然而,參與者自己的形狀偏好可能受到了典型性的影響,為了探究這一點,研究者們進行了第二個實驗。 這一次,參與者不需要選出自己喜歡的形狀,但需要在1(完全不喜歡)到8(非常喜歡)的範圍內給每個形狀打分,以此檢驗他們對形狀的態度。 除此之外的其他設計都沒有改變。 span>
結果發現,參與者依然認為具有描述性典型形狀偏好的目標人物更值得信任,同時他們自身的形狀偏好受到了典型性的影響< span>。 span>
於是研究者提出,人們依賴於一種"典型即可信"的啟發法。 但是,先前的實驗中,目標人物和幾何形狀存在邏輯上的關聯,即目標人物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幾何形狀。 這時,Alves等人疑惑,如果目標人物和幾何形狀在邏輯上不存在關聯時,人們是否還會採用這種啟發法呢? span>
帶著這種疑問,他們進行了第三個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被告知,每個目標人物在看不見盒子的情况下,從盒子中隨便挑選了一張圖形卡片。 盒子裏有三角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圓形卡片,三種圖形卡片的占比隨機對應76%、21%和3%。 然後,參與者需要判斷每個目標人物的可信任度。 span>
結果顯示,即使參與者知道,目標人物是在看不見的情况下隨便選擇了卡片,但參與者依舊判斷選擇典型圖形卡片的目標人物更值得信任 span>。 這說明"典型即可信"的啟發式有明顯的過度泛化現象,也就是說,在沒有邏輯的情况下,人們也憑直覺認為"典型即可信"。 span>
最後,研究者探究了這種啟發法是否適用於所有群體。 結果表明,在不被信任的群體中,"典型即可信"的啟發法並不適用。 這是因為,在不被信任的人群中,負面内容很常見,囙此具有更多負面内容的個體在這個群體中更為典型。 此時,人們怎麼會傻傻地信任一個"典型的"壞人呢? span>
不要過度依賴"典型即可信"
雖然人們慣於使用"典型即可信"啟發法,但是對於某些特質,這種啟發法顯然是不適用的。 比如,一個人的藝術品位是典型的還是非典型的,與這個人的可信任度沒有什麼關係。 span>
除此之外,這種啟發法對非典型個體來說也是不利的。 殘疾人、難民、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在某個國家生活的外國人、白人社區中的黑人…我們的社會中有太多非典型人群。 然而,非典型不等同於壞,之所以是非典型,只是因為"和別人不一樣"。 span>
可是現實中,人們好像很容易混淆"非典型"與"壞",並且依賴於"典型即可信"啟發法,把非典型群體排除在信任範圍外。 如果一個非典型群體在社會中本就處於劣勢地位,這種啟發法的使用則更容易導致福斯對於非典型群體的貶損,使非典型群體的處境變得更加惡劣。 span>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很容易成為"非典型"。 一個黃碼,一個紅碼,一次從高風險地區前往低風險地區的經歷,一次核酸檢測陽性,都會讓我們變成人群中的少數,變成非典型。 有的人可能什麼都沒做,只是某天吃飯時隔壁桌坐著一比特無症狀感染者,就失去了領導和鄰居的信任。 span>
然而,紅碼可以轉綠,隔離可以解除,陽性可以轉陰,許多人還是有機會從非典型變成典型,但是那些有天生缺陷、出生於戰火交加的國家、生來就不是異性戀的人呢? 他們沒有機會變成典型,難道就註定要承受不被信任之痛嗎? span>
囙此,學堂君想說,在資訊不够充足的情况下,我們可以根據典型性來確定可信任度,但是也別過度依賴"典型即可信"。 span>畢竟,這個世界上有很多"非典型",也值得信任,更需要信任。 span>
投票
"
學堂君
懂了,所以間諜最好長著一張典型的路人臉,這樣大家就更容易信任~可不興長劉德華那樣,沒人信會你想做個好人 ? p>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1] Mayer,R. C.,Davis,J. H.,&; Schoorman,F. D.(1995).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3),709-734. p>
[2] Todorov,W.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