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百度”會開,人一“百度”會死
admin
2022-06-21 22:40:24
0

原標題:水"一百度"會開,人一"百度"會死

<!---->

作者|伍圩

你摸了摸下巴新長出來的痘,打開了百度搜索。

你點開詞條一查,這詞條沒有形容,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面目猙獰的病症。 橫豎睡不著,你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屏寫的都是"命不久矣"!

你看著荧幕裏的文字,雞皮疙瘩爬上胳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不管症狀再像,確診需要醫學影像和化驗活檢

你焦慮地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渾渾噩噩地躺在床上拉過被子。

然後睡了過去。

為什麼我們會輕易被網絡上的健康資訊影響,導致焦慮產生?

當你開始盲目相信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這句slogan是如此地深入人心,導致我們習慣性地"有問題找度娘"。 而當我們身體出現一些不同於以往的症狀或者情况時,百度也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

但是,百度出來的結果往往讓我們感到异常焦慮。 無論是什麼"毛病",百度都可能給出异常兇險可怕的結果,似乎我們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但! 真相只有一個! 在百度搜索時,我們接收到的是紛繁雜亂的資訊。 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思維會習慣性地拐向一些認知誤區,導致我們輕易相信了百度下的"病危通知書"。

//小數法則

小數法則是指,人們將一個群體中一小部分人發生某件事的概率看成該事件在這一整個群體中的發生概率[1],是一種資訊獲取上的偏差。

比如"渾身疼痛→得了淋巴癌"便是"百度看病,癌症起步"的經典案例。

確實,我們並不否認淋巴癌的症狀確實包括渾身疼痛。

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我是說可能,你忽視了乳酸大軍,跳過了風濕性關節炎,沒注意糖尿病併發症和功能性疼痛,一步跳到了結局——咱們就是說,有沒有可能,相比於上面提及的症狀來說,你得淋巴癌的概率其實非常非常小呢?

在不瞭解某個領域或專業的情况下,人們會傾向於留意某個較為突出的特徵,並希望由這個單一特徵直接推斷出結果,而不會去思考這個突出的特徵放在現實的大環境下可能出現的概率。

"小數法則"的實質是一種直覺思維。 其優勢在於,當面對不確定事件時,人們可以利用直覺思維來快速地抓住問題的本質,並迅速推導出結果。

但代價是,有些情况下這樣的迅速判斷會產生嚴重偏差。 就像百度看病一樣,人們會將很小一部分人得淋巴癌的小概率事件擴大到整個群體中,並以此猜測自己也已"無藥可救"。 直覺思維的劣勢便在此:它讓我們忽略了資訊來源的樣本範圍,產生了錯誤的判斷,即沒有考慮到這件事是小概率事件還是普遍性事件[1]。

//認知吝嗇

"認知吝嗇"(cognitivemiserliness)[2]是指我們從外界獲取資訊的時候,常常試圖去掉自認為繁瑣而無關緊要的資訊來節省獲取資訊所需要的能量[3]。 這是因為,我們對資訊並不是全盤接收的,而是需要先通過大腦的加工,讓資訊以我們習慣的管道融入自身所熟悉的知識體系。

在小潮院長的視頻裏有這樣一個遊戲,即A帶著耳罩,通過口型辨認B所傳遞的消息。

A:"女媧!"

B:"啥?你媽?"

在這個小遊戲中,"女媧"是B用口型提供的原始資訊,但戴著耳罩的A並不能完全接收,而是只接收了"n"和"a"的音,並由此從自己的記憶中選取了由"n"和"a"組成的最熟悉的詞——"你媽",從而試圖節省通過辨認口型費勁地獲取資訊的能量。

利用「認知吝嗇」原理,這段對話可以從兩個角度解釋"你媽"的誕生原因:

  1. 答題者簡單匹配了"n"和"a"的組合與"你媽",認為具有相似性,囙此輕易得出答案[4]。 這是表徵性謬誤,即簡化了判斷的標準,單純根據與大部分群體的共同特徵的相似程度而做出判斷。
  2. 答題者在最初確定了"n"和"a"相關之後,根據自身最容易想到的詞彙進行猜測,並且不會做出太大改動。 這是定錨謬誤,即人們會根據最容易到手的例子進行判斷,並且很少做出進一步修改[1]。

也就是說,我們獲取的資訊並不是原始資訊的完全複製,囙此也就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反映事物的原有狀態或面貌[1]。

回到百度上的病症——

"宮頸糜爛"這個名詞,乍一眼看好像所有人的關注點都在"糜爛"兩個字上。 人們從記憶中選取出關於"糜爛"一詞所代表的黏糊和惡臭,從而將這個名詞簡化為一種和腐爛聯系在一起的重症。 殊不知,宮頸糜爛的學名叫宮頸柱狀上皮异比特,只是單純的上皮外翻。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pAptA0m3a361MlzXFaINeMmJ5ULT+qz1crB9Zo+mUNMP44M97moDZ52BmOqDDfAkqbF5MXrw4PBe/QDY2eRvsKY9xfKlX3TpzysrL5HXscE="/>

「小數法則」與「認知吝嗇」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心理過程,並不受個體想法的支配。 在處理紛繁雜亂的資訊時,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節省時間和精力。

囙此,在面對百度紛雜的搜索結果時,擔心自己身患重症是很正常的,但我們要學會如何化解這種焦慮。 如果不能直面焦慮與擔心,便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當焦慮深化成病

//網絡疑病(Cyberchondria)

很明顯,這個詞語由"網絡(cyber)"和"疑病症(hupochondriasis)"組成,是指人們利用網絡蒐索健康相關的資訊,從而產生了過度焦慮[5]。

換句話說,網絡疑病是出於對健康的困擾或焦慮,在網上過度或重複蒐索和健康相關的資訊,結果擴大了這種困擾和焦慮的症狀[6]。 也就是說,這種因為蒐索健康相關資訊導致的情緒波動起伏,已經跨入了病症的範圍。

或許是因為不能忍受網絡上模糊資訊帶來的不確定性[7],或許是過分簡單化甚至故意誤導的資訊來源把人們的注意引向更為嚴重的疾病,網絡上的資訊人為誇大了患有這些重病的概率,最終導致焦慮的產生[8]。

如何緩解對網絡上健康資訊的焦慮?

恭喜你,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就在對抗雜亂健康資訊帶來的焦慮!

如何識別健康資訊的真偽,如何評估健康資訊的作用,如何對待健康資訊帶來的情緒波動……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主動學習[9]。 瞭解認知吝嗇、小數法則等思維捷徑的存在,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在接收網絡上的類似資訊時多斟酌思考一下。

若你仍然會因為網絡資訊而對自身的健康感到焦慮,可以嘗試使用森田療法[10]。 森田療法認為,對於負面情緒,如果你想要抵抗它,它就會以相同的力量將情緒反彈回來。 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情緒,囙此單純靠意志來抵抗負面情緒的影響是難以奏效的[11],只會落入"關注——煩惱——更關注——更煩惱"的怪圈。 囙此,森田療法的覈心思想便是"順其自然",說直白一點就是"開擺"(劃掉)。

當然,如果這樣的想法已經開始影響你的生活,那麼心理諮詢是必要的。

適當的對健康的關心是必要的,但像網絡疑病症可能代表著日益新增的公共健康負擔[12]一樣,過度的焦慮不僅對健康無益,甚至會主動把自己甚至身邊人推進令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深淵。

百度是一個便利且功能强大的蒐索平臺,但是豐富的資訊就意味著雜亂的資訊。

如何意識到思維上已經習慣了的捷徑,如何規避捷徑指向的偏差,如何在紛雜的網絡資訊中保有自身、不任由資訊的浪潮把自己隨便沖到哪裡,是當下的我們無法避免也不可避免的問題。

投票

"

學堂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