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師說謊了,小朋友會…
admin
2022-07-16 22:47:41
0

原標題:如果老師說謊了,小朋友會…

<!---->

歡迎已滿3歲、未滿5歲的小朋友參與到我們正在進行的心理學研究中~

作者|小兔嘰

人類並不像大劉筆下思維透明的三體人一樣難以撒謊,要想對世界構建起正確的認識,我們就得學會分辨真假。

在長大的過程裏,小朋友們是漸漸學會辨別真話與謊言的。 無數童話故事都在告訴我們,撒謊是不好的,是會引來懲罰的。

但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謊言其實並不都是"壞"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rong>親社會謊言

在一些情况下,人們是為了保護對方的感情才說出了善意的謊言,比如爸爸媽媽可能對重病的奶奶隱瞞一部分病情。 科學家們給這類謊話起了個名字叫"親社會謊言"。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rong>反社會謊言

而另一種說謊則是為了自己隱瞞錯誤、逃避懲罰,比如小明打碎了媽媽的花瓶,卻說是家裡的猫幹的! (猫猫:總有刁民誣陷朕!)。 這種謊言被稱為"反社會謊言"。

對這兩種不同目的的謊言,我們往往會給出不一樣的評估:大多數情况下,我們傾向於認為"反社會謊言"是比"親社會謊言"更惡劣的。

除了不同的說謊目的,說謊者的身份差別也會對謊言的評估產生影響。

相比於同輩的謊話,成年人對老闆的謊言可能會給出更為負面的評估(Maier &;Lavrakas,1976)。

小朋友身上也會存在類似的現象嗎?

老師是兒童生活中常見的權威形象,當老師說謊的時候,小朋友們會給出怎樣的評估?

小朋友對老師和同齡人的"親社會謊言"與"反社會謊言"的評估會有差別嗎?

在江西的一所小學裏,研究者邀請了105名7歲、9歲、11歲的小朋友參與到一項關於說謊者身份與謊言評估的兒童心理學研究中。

研究過程裏,研究者給每個小朋友講了八個小故事,故事裏的一比特主人公(一比特老師或者一比特同學)說了一個"親社會謊言"或"反社會謊言"。 講故事的時候會給小朋友看相應的圖片,幫助小朋友們理解故事所描述的內容。

比如,一個描述了老師講"親社會謊言"的故事是這樣的:

老師口袋裏有一些糖果。

當小明向老師要糖果時,

老師說:"我沒有糖果。"

老師認為糖果對小明的健康有害,

因為小明有蛀牙

在每個故事講完後,實驗人員會通過簡單的問題確認小朋友理解了故事。

之後詢問小朋友覺得故事裏的這位主人公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並請小朋友評估這位主人公說的話好與不好的程度

當八個故事都講完,實驗人員會把老師和同齡人講的相同謊言的故事進行配對,問小朋友:

他們都撒謊了,

更不贊成誰的謊話呢?

結果發現:

當說謊的主人公是老師時,小朋友們對謊言的評估更為負面

7歲和9歲的兒童對老師講的"反社會謊言"要比對同齡人的"反社會謊言"更不贊成,11歲兒童也有類似的"不贊成"趨勢

也就是說,撒謊者的身份影響了小朋友們對謊言的評估,當撒謊者是老師的時候,出於隱瞞錯誤、逃避懲罰目的的"反社會謊言"被認為是更負面,更不好的。

"

作者說

身為小朋友的長輩,我們要以身作則

格外注意不要撒謊呦!

心理學部各實驗室、課題組運營有一批不同方向的優質心理學科普公眾號,在大學堂後臺自定義選單點擊"分類精選"-"友情公號"可以查看。 今後的每個週六,大學堂都會轉載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參考文獻:

作者|小兔嘰

來源|嬰幼兒心理

美編|木舟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嬰幼兒心理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 strong>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欲擒故縱| NTR | 男子漢|擇偶|分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 出櫃| 吵架| 童年| 生育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