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蕃茄鍋搭配麻醬
從4歲到10歲,我會有一段時間的空閒時間,有時是幾個小時,繞著圈走,或者來回踩樓梯,沉浸在自己是造物主一樣的白日夢空間裏,在那裡我無憂無慮。 span>
我最常幻想自己帶著一群追隨者登入太平洋上的一個荒島,發現取之不盡的水源和豐富的食物供應,然後以國王和立法者的身份建立一個新的文明。 就像一個秘密基地一樣,我隨時都可以躲進我的王國。 span>
這個習慣伴隨我進入高中——第一節晚自習,想像20歲的我寫下了高考的滿分答卷,第二節晚自習,想像30歲的我成功拿到了諾貝爾獎。 但現實是,因為在學習和生活中長時間發呆,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每天看上去精神有些恍惚,感覺是靠白日夢來麻痹自己。 span>
我是不是得了什麼病? span>
白日夢是什麼? span>
白日夢(daydreaming)是介於睡眠與覺醒之間的一種正常的、清醒的意識狀態,常常是自發的,也可以有意為之。 我們通常所說的白日夢,可以分成「心智遊移」和「非適應性白日夢」兩種。 span>
心智遊移(mind wandering)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走神,是一種無意識的、暫時脫離外部環境的意識現象[1]。 一個冷知識:我們大多數人每天都會有30%~47%的清醒時間在走神[2]。 span>
當你以為自己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臺上的老師講課時,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心智並沒有如以為的那樣得到了精確的控制——上一秒腦海裏似乎隨機播放了你自己也數不清的、與課堂毫無關係的畫面。 這樣的白日夢似乎無時無刻都發生在我們身上,它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成分[3],反而還具有許多適應性功能,比如:提高創造力,有利於規劃未來等。 span>
然而,白日夢也可能變得曠日持久,從一開始短暫的內心世界的閒逛,到沉溺於成功、權力、才華、美麗或理想愛情的美夢中無法自拔,變成一種成癮行為。 這便是「非適應性白日夢」(Maladaptive daydreaming),又稱"強迫幻想症"(compulsive fantasy),指個體過度沉溺於幻想世界,導致在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方面出現適應障礙[4][5]。 span>
//沉思=白日夢? span>
"我會花上幾個小時回想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比如老師在課堂上點我起來發言,問自己事情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沒有做出不同的反應,最終感到不知所措,而不是去尋找解決方案。我也很難把它們關掉,我是不是也白日夢成癮了?" p>
這不算是白日夢,而是一種強迫性的「反芻」,人們總是擔心自己做的不够好,囙此不斷地回想過去發生的消極的事情。 相反,白日夢則被定義為"想像未來的情景,而這些情景在語氣上基本上是積極的。
如果想要减少和避免這種強迫性的反芻,可以通過適量運動、社交活動,以及正念來幫助你[6]。 p>
//白日夢的神經機制
現時,白日夢被認為主要與「默認網絡」有關,默認網絡是一個由記憶和流媒體電影組成的繁忙宇宙,而我們就站在這個宇宙的中心。 span>
一個證據是,當我們被要求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項外界强加的任務上時,比如在聽一場無聊的課堂演講時走神——「默認網絡」就會被啟動。 span>
它由三個主要區域組成:
內側前額葉皮層幫助我們想像自己及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span>
後扣帶皮層從大腦中選取個人記憶; span>
頂葉皮層與海馬體有主要聯系,而海馬體可以存儲並不真實的情景記憶,比如目擊者關於犯罪分子戴著海綿寶寶頭套的虛假記憶[6]。 span>
默認網絡的缺陷可能損害我們做白日夢的能力。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的病人分不清幻想與現實的區別,都與默認網絡的故障有關。 神經學家Peter Williamson就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內側前額葉皮層有缺陷。 span>
此外,研究還發現,「默認網絡」似乎對自我意識的產生至關重要,這表明白日夢在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如何將外部世界融入我們的內心生活方面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白日夢中,或許隱藏著一些沒有很好滿足的心理需要[7]。 span>
自戀的人更容易做白日夢
自戀的人更喜歡有關成就、英雄、性、敵對、自我表露和有關未來的白日夢[8]。 span>
自戀者渴望一種滿足和完美的狀態,這些狀態恰好都能在白日夢中實現。 類似於"諾貝爾獎情結"——那些認為自己有天賦的人,他們從小充滿了"榮耀的夢想",這些夢想包括得到掌聲、財富、權力或社會聲望。 span>
另外,每天經歷較高壓力水准的自戀個體會做更多關於自我崇拜的白日夢:他們想像他人欣賞自己的能力或優秀品質; 也愛做關於權力和報復的白日夢——他們認為自己處於强大的地位,能够懲罰那些傷害過他們的人。 span>
囙此,對自戀者而言,白日夢就是一劑調節自尊的良藥,當自戀者對完美的渴望被現實挫敗時,他們便會用幻想來應對壓力。 span>
此外,自戀者也有對痛苦的幻想,這時他們扮演的是長期的被剝奪和經歷痛苦的受害者。 雖然痛苦的幻想不會和以前一樣把自戀者置於世界中最完美的地方,但這種表演性的、浮誇的、受苦的特殊情緒體驗也會讓他們感到一種莫名的滿足[8]。 span>
白日夢會帶來什麼? span>
//1. 保護功能
白日夢被認為是一種幫助我們的認知適應環境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困境。 p>
我們通過做夢來創造一種更理想的、與現實相反的情形,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可以通過白日夢來恢復自尊、調節情緒。 p>
在壓力大時,自戀的幻想更可能發生,這些幻想具有保護、恢復、穩定或修復個人凝聚力和幸福感的功能[8]。 比如,你向女神提出約會邀請卻被拒絕後,發現自己幻想在一場重要的籃球比賽中勝利。 p>
//2. 創造性
作家是一個愛做白日夢的群體,他們做完白日夢,靈感便源源不斷。 而這確實是有科學依據的:心理學家Jonathan W. Schooler表示,讓思想自由漂浮可以讓我們接觸到徘徊在表面之下的無意識想法——這個過程可以引發創造性的洞察[9]。 span>
也就是說,當大腦在自由地漫遊時,各種不同的概念會聯系起來,產生一些不同尋常的想法。 這也可以解釋一個現象,面對一個遲遲無法解决的問題時,你在哼著歌洗澡的時候,卻能閃現出頓悟的火花。 span>
那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有意的白日夢訓練來提高創造力呢? span>
在Jampole的想像干預實驗中,讓被試想像自己旅行到不同的地點。 結果發現,與只參與閱讀和寫作練習的學生相比,參與想像干預的學生寫出了更多原創故事[10]。 span>
在過去,我們一感到枯燥無趣或許就會躲進內心的瑰麗世界。 但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一覺得無聊便會刷短視頻,最後一點留給白日夢的時間——睡前時間,也被手機和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