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都可以撤回,我能不能后悔啊?
admin
2022-08-09 23:03:57
0

原标题:消息都可以撤回,我能不能后悔啊?

作者 | 硬糖酸梅?

影视剧里的经典台词说道:"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生活中我们也会听到这种经典发言⬇️

"要是我当初那道题算出来了,今天我就不在这个学校了"

"要是换个专业,我的生活肯定比现在好"

"如果当时和高中男神在一起了,现在和他结婚的人就是我"

后悔,简直太太太太常见了!

那么,到底——

什么是后悔?

后悔,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情绪,往往产生在我们把已获得的结果或预期结果与可能出现的更好结果相比时[1]。

也就是说,当我们做了一个决定之后,同时却在想"如果我做另一个决定,结局会不会更好"时,后悔就悄然出现了。

可别小看后悔,后悔可是人们高频提及的第二大情绪体验(第一名是"爱")[2]。

一些研究认为,高估我们没有选择的另一个选项的吸引力也许是后悔的原因[3]。当一个人体验到后悔时,ta多半会说这样的话——"如果我当时...现在就...","要是能...就好了"。

根据后悔发生时间,研究者把后悔分为三类:预期后悔 (anticipated regret)、结果前后悔(pre-outcome regret)、体验后悔 (experienced regret)[4]。

预期后悔,是一种情感预测活动,是我们通过想象"如果做了某种选择之后"可能体验到的后悔。比如,选对象的时候,你可能会清楚的知道你坚决不能和某人在一起,你能预期到跟ta在一起自己以后一定会后悔。面对类似这种情况,我们往往因为怕自己后悔,进而规避后悔,直接选择让自己不后悔的选项

结果前后悔,一般发生在我们做了选择后但最终结果还没出现,产生的对最开始的选择的担忧、患得患失的感受。比如,把高考/考研志愿改成了更好的学校,但怕自己好的学校上不去,不好的学校滑档....这种时候我们通常的应对方式是重新对选择进行评估,再进行决策

体验后悔,是事情真的发生了之后我们体验到事情的结果相对消极,那么我们是真的体验到了后悔。比如,学堂君买了一只口红,涂上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非常难看,那我就会后悔当初买它干啥。之后遇见类似的情况,我们会改变后续的决策。下次再买的时候,可要提醒自己别买这种颜色了。

后悔怎样影响我们做选择?

//做了比不做更后悔吗|后悔的作为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Tversky在1982年发现了后悔的作为效应(action-effect),即同样导致了坏结果,作为比不作为更让人后悔。

也就是说,发生坏结果的时候,人们更可能会为自己做了某件事而后悔[4]。那些年一时冲动买下的东西,每一件都提醒着我们——"我要这双手有何用"。

//做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后悔规避

后悔规避是指人们在决策时选择预期的后悔量最小(regret-minimizing),而不是风险最小(risk-minimizing)的选择[1]。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怕做这件事风险大,而是怕做了这件事之后我们后悔的程度大。

以打疫苗为例,如果母亲了解到给孩子打了某种疫苗可能会导致孩子死亡,母亲会因为怕自己今后后悔(后悔量小)而选择不给孩子打疫苗,即使现实情况是打疫苗的死亡率(风险小)远远小于死于疾病的死亡率(风险大)。

//"我就烂了,怎样"|不作为惯性

失去一个吸引人的行为机会将会导致对后来类似机会的不作为[5]。

和前文的作为效应相对应,不作为惯性(Inaction Inertia)通常发生在我们错失了先前一次具有吸引力的机会之后,又遇到了另一个吸引力稍差的机会(虽然机会没有上一次好但还是比正常水平有吸引力),但这种时候我们抓住次优机会的可能性却降低了(可以理解为躺平了)。

可以想象一下,你相中了一双鞋,恰逢某节日大促,价格合适,可惜,你忘买了!第二天想起来的时候大促结束了,变成了大促返场活动,还是在打折,只不过折扣没昨天的力度大,问题来了,买还是不买?

人们一般在这个时候的选择是——干脆不买了,这就是不作为惯性。

怎么才能不后悔?

一味的沉浸在过去无法改变的事情之中,让后悔情绪折磨自己,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但是,要怎么才能尽量让自己不后悔呢?

//1.减少向上比较,增加向下比较[6]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向下(和比自己差的做比较)和横向(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做比较)的社会比较,可能通过缓解压力遭遇、自尊威胁和失败经历带来的消极情绪后果,进而发挥自我保护功能。

相反,向上(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的社会比较会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依赖向下的社会比较,来确认自己的生活过的很好

//2.降低目标[7]

降低目标,也可以说是重新评估目标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缓解后悔情绪。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两组参与者同时想象"在选择旅行目的地时你有两个选项,A选项和B选项,在几经权衡之后你选择了A,因为你想去A地享受温暖的阳光。但是,在所有东西都预定好了之后,天气预报说A地在你旅行的那几天会连续降雨,而你没有选择的B地却是艳阳高照。"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让一部分参与者(降低目标组)写下"即使下雨,但还可以在旅行中做的十件事",随后,参与者评估在多大程度上后悔选择去A地度假。另一部分参与者(对照组)则在想象任务之后什么都不写,直接评估后悔选择去A地度假的程度。

结果发现,降低目标组比对照组感受到的后悔程度更低。

//3.时间会治愈[8]

研究表明,同样是回忆过去,老年人比年轻人更能积极地回忆过去,也更少地使用让自己未来更遗憾的策略(如,广泛地寻找"最佳选择")。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想起后悔的事情,相关的情绪——感激、恼怒、愤怒和绝望的情绪也越低,可能这就是"时间能让人看淡一切吧"。

若没办法做到无悔,也可以从后悔中汲取力量

虽然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认为后悔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后悔的情绪以及让我们后悔的事情,便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成长。研究认为,后悔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

(1)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经验

后悔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过去的事情,帮助我们接受不希望的结果。那些让我们后悔的事,终究是无法改变的过去,我们能做的是——接纳和成长。

(2)促进接近行为

后悔可以帮助我们做好行动的准备,帮助我们为将来如何行动做准备。正所谓——"错过了日出就不要错过日落了"。

(3)促进回避行为

经历过后悔的事情可以让我们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避免去做危险或有害的事情。吃一堑长一智。

(4)洞察自我

后悔经历能帮助我们洞察自己的行为特点,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行为的影响,推动我们走向自我反省、自我洞察和个人成长。

(5)维护社会和谐

后悔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也许,你因为不够勇敢错过了当年那个心动的ta,多年之后你的朋友正在纠结要不要和喜欢的人表白时,可以尝试分享你的故事,给朋友一些勇气和支持。

前段时间刷屏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中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当生命走到尽头我们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

也许,对于后悔而言,同样适用。

来聊聊

那些让你后悔的事情教会了你什么?

"

学堂君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繁星。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高红梅,张燕,许燕 & 王芳.(2013).后悔的内部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后效及研究展望. 心理学探新(02),110-117.

[2] Saffrey, C., Summerville, A., & Roese, N. J. (2008). Praise for regret: People value regret above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2(1), 46–54. https://doi.org/10.1007/s11031-008-9082-4

[3] Feiler, D., & Müller-Trede, J. (2022). The One That Got Away: Overestimation of Forgone Alternatives as a Hidden Source of Regret. Psychological science, 33(2), 314–324.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11032657

[4] 饶俪琳,梁竹苑 & 李纾.(2008).行为决策中的后悔. 心理科学(05),1185-1188. 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08.05.033.

[5] 崔楠,徐岚 & 谢雯婷.(2016).做会后悔还是不做会后悔?——自我调节模式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 心理学报(04),423-434.

[6] Bauer, I., Wrosch, C., & Jobin, J. (2008). I’m Better Off Than Most Other People: The Role of Social Comparisons for Coping With Regret in Young Adulthood and Old Age. Psychology and Aging, 23(4), 800–811. https://doi.org/10.1037/a0014180

[7] Muniz Kamiya, A. S., Zeelenberg, M., & da Costa Hernandez, J. M. (2021). Regulating regret via decreasing goal level: Comparing maximizers and satisfice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8, 110870.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21.110870

[8] Tassone, D., Reed, A. E., & Carstensen, L. L. (2019). Time May Heal Wounds: Aging and Life Regrets. Psychology and Aging, 34(6), 862–866. https://doi.org/10.1037/pag0000381

作者 | 硬糖酸梅?

编辑 | 草芽君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出柜 | 吵架|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