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佳泽
也许在你的生活中会经常出现如下场景:
"这个月我要节约生活费!每天只花xx块!攒下钱来!"
结果开始的一天两天还可以将花销控制在预算内,过了几天就再也坚持不住了。
(图源网络,侵删)
即使有着记账的习惯,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仿佛消费记录上显示的仅仅是一堆数字,而不是我们花出去的钱。
我们不知不觉把钱花了出去,却又感觉不痛不痒。
这是因为——
1、不同支付方式下人与金钱分离的感受不同,现金支付更能让人感觉到金钱的流失[1];
2、电子支付弱化了我们对开销的"抓大放小"效应;
3、同时,电子支付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使人们获得意外之财的机会大大提高,增加了消费性娱乐的频次[2]。
电子支付,削弱了现金消费的支付痛苦
Prelec和Loewenstein[3]认为,当人们进行消费时,会有一种立即的支付痛苦,这种痛苦会减少消费的乐趣,甚至完全阻止消费。而现金消费带来的支付痛苦则比电子支付要多得多得多得多。
(图源网络,侵删)
因为就支付透明度而言,现金是最透明的货币形式——当你进行现金交易时,你能够清楚的看到你的钱拿去买了什么,并且要亲自参与金额的计算,最后亲手将钱递给对方[4]。支付形式越透明,花钱的突出程度越高,对支付的厌恶程度越高,消费的可能性和水平越低[5]。
(亲手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钱给别人,总会有一点点不舍的吧)
相比之下,其它支付形式(如信用卡支付和电子支付)给人的感觉则不像法定货币那样真实。支付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些相对不透明的支付模式所减轻,从而增加了使用这些支付模式时的消费可能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用现金支付时,花钱的感觉非常生动。因此,现金支付更能抑制人们的消费冲动。
举个例子,假若你的面前摆着两个选择:
A、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面额20元的人民币,把它扔向空中,让它随风被吹给一位有缘人;
B、同样是20元,在某购物平台扫码下单一件一次也没用过就弄丢了的闲置物品。
感受一下,选项A带来的痛苦是不是要比选项B更猛烈,更深刻。
与此同时,多样的付款手段,能使电子支付更大程度上减少付费时的痛苦,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分期付款,先买后付。
在分期购物的情况下,实际分配发生在购买决定之后,从而减轻了支付的痛苦[3,5-6]。而在平衡眼前的满足和未来支付的痛苦时,人们很可能低估了痛苦,因此花的钱比用现金更多。
电子支付,"抓大放小"的心理账户效应
讲到这里,不知道读者们还有没有印象,之前学堂君发过一篇关于"心理账户"的文章(戳→《明明都是钱,为什么有时花得毫不吝惜,有时却心如刀绞?| 神奇的心理账户》)
而提到电子支付,自然也离不开它对于我们心理账户的影响。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会在心理上对金钱进行分别管理,建立不同的账户[7]。
现金中的小额钱钞和大额钱钞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人们通过维持大额钱钞完整来控制消费。
一般而言,消费者会对大额金钱的消费进行自我控制,而对小钱的花费则不重视,被称为「抓大放小效应」[8]。
比如学堂君小时候就特别舍不得花大额,整额的零钱,经常凑出一堆小额的纸币,硬币去小卖铺买零食。
现金支付时,金额大小不光由数字显示,更可以通过不同颜色、面积的钱钞进行区分,对于不同面额的钱钞会存在"抓大放小"效应。
但在手机支付时,颜色,纸张面积,手感,这些属于现金的特征都被抹消,取而代之的只有屏幕上单调冰冷的数字。人们对手机钱包里不同金额区别的感知变弱,因而不会再有对大金额和小金额的消费差异。
(图源网络,侵删)
这也就是说,人们在使用现金时的那份"矜持"消失了。
屏幕上的100与纸钞上的100虽然有着同样的购买力,但是一张百元纸钞所拥有的庄重感与仪式感,却不是数字可以取代的。(落下时代的眼泪)
在如今电子支付的大环境中,我们很难去回味现金交易的感觉。但至少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认识到电子支付对于这一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
电子支付,增加了娱乐性消费的可能
研究发现,当消费者的收入来源为意外之财时消费量会更大,也更偏好将其用于享乐消费[9-10]。而电子支付的"红包"、"优惠券"等机制,则关系到人们的"意外之财"心理账户。
试想一下,在电子支付还未普及的年代,一个人如果忽然捡到了五元钱,那么他很有可能:
1.交给警察叔叔。
2.拿去花,而且买的东西一般为娱乐消耗品,如买一瓶饮料,买一包零食。(很少有人会把地上捡到的钱存起来当自己的存款吧)
那么与此同时,试想一下,当你在逛某宝,某团,某了么等电商平台,浏览一些商品时,突然蹦出来一张优惠券,立减5元、10元不等。这就好比在现金时代,你路过一家超市,突然在地上捡了5元钱,于是心情大好,冲进小卖铺,咬咬牙,一口气全款拿下自己平时不舍得买的价值15元钱的玩具。
显然,在现金时代,像这样在小卖铺门口捡到钱的概率小之又小。而电子支付则给无数商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某付宝扫一扫,领大额红包"
"某团天天领神券"
"某多多天天领现金"
……
(图源网络,侵删)
这种符合"非劳动所得""非预期性""难控制性"特点的活动,"恰好"一次又一次打开了人们关于意外之财的心理账户,从而增大了人们娱乐性消费的频次。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电子支付高度普及的基础上。
电子支付与现金主义
在如今这个电子支付高速发展的时代,仍然存在着一部分人坚守着"现金主义",这种现象在德国,日本等国家较多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主义,自然环境(例如日本地震多发,在发生险情时只支持现金支付)等现状有关。
从整体上看,电子支付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支付方式。前文阐述了许多关于电子支付对于人们消费心理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好是坏,"现金主义"是一种顽固不化?还是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智慧......这些都需要交由读者们来判断。
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我们所采取的支付方式,而是我们所支付的内容:
有时候我们会在电商平台为自己激情下单,却很少会买一件礼物寄给父母。有时我们犹犹豫豫,有时我们坚定不移。
《麦琪的礼物》中夫妻互相购买了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礼物
(图源网络,侵删)
希望看过这篇文章后,当你下一次拿出手机扫一扫,准备输入支付密码时,可以再想一想,如果你是在使用现金支付,你愿不愿意就这样将手中的纸钞花掉。
毕竟,大数据只会猜你喜欢买什么,却猜不到你真正需要什么。
投票
"
学堂君
把一张红果果的百元大钞交到别人手中的感觉,和在账户做个100的减法感觉很不一样。尤其是,如果还能领个红包?——嚯,这不赚麻了!?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Raghubir, P., & Srivastava, J. (2008). Monopoly money: The effect of payment coupling and form on spending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14(3), 213.
[2] 张美萱, 吴瑞林, 张涵, 田奕真, 杨鹿野, 姚唐.(2018). "电子钱包"让人花钱更多?——手机支付的心理账户效应.心理科学(04),904-909.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180421.
[3] Prelec, D., & Loewenstein, G. (1998). The Red and the Black: Mental accounting of savings and debt. Marketing Science, 17, 4 –28.
[4] Soman, D. (2003). The effect of payment transparency on consumption: Quasi-experiments from the field. Marketing Letters, 14, 173–183.
[5] Thaler, R. H. (1999). 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12, 183–206.
[6] Tokunaga, H. (1993). The use and abuse of consumer credit: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4, 285–316.
[7] 李小平, 高珊. (2014). 经济决策中零整钞间的心理账户效应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12(1),97-101.
[8] 董志勇. (2010).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消费行为的非理性陷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 李爱梅, 李斌, 许华, 李伏岭, 张耀辉, 梁竹苑. (2014). 心理账户的认知标签与情绪标签对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46(7),976-986.
[10] Arkes, H. R., Joyner, C. A., Pezzo, M. V., Nash, J. G., Siegel-Jacobs. K., & Stone, E. (1994). The psychology of windfall gai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9(3), 331-347.
作者 | 佳泽
编辑 | 咕噜咕噜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出柜 | 吵架|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