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家说,人类的“无私付出”也是为了基因利益丨《道德动物》
admin
2022-11-22 15:02:21
0

原标题:进化心理学家说,人类的"无私付出"也是为了基因利益丨《道德动物》

作者 | 咕噜咕噜

也许你倾向于认为,作为一种高等生物,人类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观念、情感,去控制行为和想法,因而有了能思考万事万物的逻辑思维,有了深刻的爱恨,有了高尚的、严格的道德标准。这些极为复杂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让我们有别于其它相比之下更"低等"的动物。

但进化心理学家会为你讲述另一个故事:人类的种种复杂行为深究其原因,与动物一样,都只是为了同一个根本的目标: 基因的延续

(图源网络,侵删)

故事还要从达尔文的划时代著作《物种起源》开始说起。"自然选择"理论提出,如果一个物种的某些特征存在个体间的变异,而其中某些变异比其他变异更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那么这些变异特征就会在整个种群中更广泛地扩散,最后结果是该物种的遗传特征库发生变化。

因此,从细菌进化到人类成为可能:在偶然的基因变异导致的性状中,那些 最能够与环境相适应的性状得以保留和积累

比如,假设一只类人猿突变出一种基因,这种基因让父母更关爱子女,进而导致它更辛勤地哺育后代。所以,带有这种基因的类人猿会比没有这种基因的类人猿的成活率稍微高一点。只要这一微弱的优势积累下去,带有这种基因的类人猿的比例就会一代代不断上涨,最终导致族群里所有个体都携带这种基因。最后,这种基因成了固定遗传,而更细心的亲子关怀则成为这个物种固定典型特征。

在《物种起源》出版的一百年后,一些社会科学家试图以达尔文主义为基础,深入剖析普遍人性的来源,这些学者即包括 进化心理学家在内的新达尔文主义者

需要注意的是,新达尔文主义不等于粗暴地将自然选择理论搬移到人类群体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即认为人类社会也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进而为排斥弱者提供借口。

新达尔文主义者关注的是: 探索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人类的深层一致性,即在各种疯狂仪式和习俗的遮蔽下,那些反复出现的家庭、友谊、求爱和道德结构的模式,以及 如何用人类的进化设计解释这些模式——

为什么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人都在意社会地位,而且通常比他们想的还要在乎;

为什么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人都爱聊八卦,而且八卦的事情还相同;

为什么在所有文化中,男女两性在某些方面的基本倾向都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有内疚感,而且产生内疚感的情境都差不多;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深厚的正义感,乃至在生活中都信奉"善有善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格言?

接下来,本篇文章主要关注进化心理学的其中一个主题:既然进化的逻辑是,人类行为都是为了基因延续下去,那么 为什么有时候一个个体会对另一个个体有无私的付出和利他行为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 最"无私"的人类关系:父母对孩子的爱。

(图源网络,侵删)

家人之间的爱

从基因传递的角度对父母之爱进行归因,会得到一个冷酷的解释: 因为孩子体内携带着父母的基因。

这就是汉密尔顿提出的 亲缘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自然选择会在基因层面发挥作用,如果一个基因恰好能使其载体的行为方式有助于提高其他携带该基因副本的载体(即,亲人)的生存和繁衍前景,那么该基因就可能会兴盛繁荣。

为了引导自己其他基因副本生存和繁衍, 基因会"指挥"生物体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并为后代的生存繁衍创设有利条件(比如,人类父母对孩子竭尽所能的付出)。

除此之外,基因也会采用更迂回的手段,例如,让工蚁不知疲倦地劳作,不孕不育,并且无私奉献,这样蚁后就能繁衍出许多包含这些基因的其他后代。

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这样解释, 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联结也是类似的原理。

汉密尔顿用符号"r"来表示有机体之间的亲缘程度。在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中,r是1/2,在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中,r是1/4,在表亲中,r是1/8。

只要利他主义者付出的代价(就对未来繁衍成功的影响而言,用c表示)小于所有受助者获得的利益(同前,用b表示)与亲缘程度的乘积,也就是c<br,即,付出的代价小于基因利益,导致利他行为的基因就会继续兴旺。

这并不是说我们在选择是否为亲人付出的时候,会理性地计算代价和利益。包括人在内的动物,通常不是通过有意识的计算,而是凭感觉来执行进化逻辑的。 "感觉"被设计成了进化逻辑的执行者。

(图源网络,侵删)

兄弟姐妹之间重合的基因带来了手足之爱,但基因的差异(r = 1/2)也规定了手足之爱的限度。从理论上讲,每个孩子都应该将自身价值视为是兄弟姐妹的两倍。所以,兄弟姐妹之间的分享也许是自然而然的,但平等分配却不是。

与此不同的是,在父母眼中每个孩子的价值是相同的,因为父母和每个子女的亲缘程度都是相同的。所以父母会尽力教会每个孩子平等分享。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这种矛盾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个现象:一头小驯鹿哪怕不再依赖乳汁生存,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吮吸母亲的乳房,即使这妨碍了母驯鹿怀上另一头与它有相似基因的小驯鹿。直到有一天,对于这头驯鹿来说,母乳带来的营养回报已经微不足道,从基因利益角度考虑,它宁愿要另一头带有共享基因的鹿而不是乳汁。

但是在母亲看来,两个后代的价值是相等的,所以她会让断奶的那一天更早到来。 母亲-胎儿间的断奶冲突因此成为了哺乳动物生命中的常规组成部分。

作用于非血缘关系之间:互惠利他主义

如果说亲人之间的爱源自共同的基因利益,那又如何解释 社会互动中广泛的善意和友爱呢?

(图源网络,侵删)

//非零和性博弈

首先, 互惠利他的行为的出现,有一个大的前提条件:那就是非零和博弈。

假定你是一只黑猩猩,你刚刚杀死一只猴子,并将其中一些肉分给了某个食物短缺的同伴。我们记为你损失了5分。

但对于同伴来说,ta获得的其实超过了你的损失。毕竟ta正处于食物短缺的非常时期,这些食物对他的基因繁殖起到的价值贡献非常高。事实上,如果他是个能思考自己处境的人类,且不得不签订一份有约束力的合同,那么他可能会理性地同意签合同,比方说在下周五发薪后马上偿还更多的肉。

所以在这场交换中尽管你只失去了5分,他却得到了6分。正是这种非对称性造成了这一博弈的非零和结果。通过合作或互惠,每个参与者都能达到更好的结果。

如果这只黑猩猩选在他有很多肉而你缺乏食物的时候回报你,那么他牺牲了5分,而你能得到6分。你们两个都从这次交易中获得了1分的净收益。

一场网球或高尔夫球比赛最终只有一个获胜者,但非零和博弈游戏则不同,通过合作,两个参与者都能赢下游戏。如果原始人A和原始人B联手猎取到单独一个人无法猎杀的猎物,两个家庭都可以饱餐一顿;如果没有合作,两个家庭都无法享用到这一切。

(图源网络,侵删)

//"以牙还牙"策略

当然,非零和性本身不足以解释互惠利他主义的进化。即使在非零和博弈中,合作也不一定说得通。例如,在食物交换的例子中,虽然你靠互利行为可以获得1分,但如果你只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从不回馈,靠这种背叛行为就能获得6分。

因此结论似乎是:如果你可以一辈子都利用别人,那就用尽所有手段去这么做吧,相比之下,合作的价值黯然失色。但这样的行为有一个问题是: 个体会记住彼此之前的行为。

在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就是影响人类进化的关键环境中,每个人类社群非常小,只有几十个会不断互动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可以记住彼此之间的互动经历,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那么在这种环境中, 什么样的合作策略最具有适应性呢?

20世纪70年代,一款计算机程序被设计出来,用于检验不同合作策略的可靠性。计算机程序模拟了经典的 囚徒困境博弈:

两名犯罪同伙如果都认罪,则各判3年监禁,如果都不认罪,则各判处1年监禁。但如果其中一人认罪,供出另一名罪犯是同伙,那么认罪的人则被释放,而另一人会被关10年。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结果是两人都不认罪,各被判刑1年。但如果你选择不认罪,可能面临被同伴背叛,进而被判刑10年的下场。

(图源网络,侵删)

在这种规则下, 研究者设计了秉持不同合作策略的"虚拟玩家",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种群中不停相遇、决定要不要合作,并以累计获得的分数决定是否存活。结果, 秉持着"以牙还牙"策略的个体最终获胜,在种群中占据的"人数"最多。

"以牙还牙"策略非常简单,即在 初次与其他个体互动时,都会选择合作,此后, 再次遇到相同个体时,效仿该个体上次相遇时的做法,也就是以恶报恶,以礼还礼。

这个策略最简单也最有优势。如果对方显示出合作的倾向,"以牙还牙"会立即与其建立友谊,双方都能享受合作的果实。如果对方表现出欺骗倾向,"以牙还牙"可以减少自身的损失,除非对方改正自己的态度,否则不与其合作,这样可以避免上当受骗付出的高昂代价。

所以"以牙还牙"策略不会像那些不加区分的合作策略一样,一再受到伤害。但是它的命运也不会像那些不合作的策略一样,永远只想利用其他个体,却因此陷入互相背叛的循环链条中。

"以牙还牙"策略的优胜展示了人类互惠利他倾向的来源,尽管那些合作互惠的人之间的亲缘关系通常接近于零。当你看着这友好又严厉的"以牙还牙"程序在计算机世界扩散时,其实你正在见证人类独有的精妙社会联系是如何从随机基因突变中产生的。

(图源网络,侵删)

结语

对人类本性的真正理解势必要深刻地影响道德思想,而进化心理学无疑为人性提供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庞大解释。

当然,我们不能从自然选择或任何自然运作方式中得出基本的道德价值,如果谁这样做了,就犯了哲学家所说的 "自然主义谬误"——毫无依据地从"是"得出"应该"。但了解进化是如何塑造人类基本道德冲动的,能带我们站到更高处,看到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准则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道德动物》是《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之一,也是最振奋人心的、真正重要的科学读物之一,迄今为止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

本书以达尔文的生平及其思想为脉络,从一些非常有趣的社会问题出发,比如,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规定,这种制度还有着深刻的进化渊源。再如,手足之间为了得到父母关爱而进行的竞争其根源在哪里?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也会有所偏爱?自欺欺人的生物学根源是什么?逐步深入到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了人类的情感、友谊和竞争、攻击等心理或行为,对人类基于基本道德假定的日常行为及其动机进行了再思索。

同时,作者还揭开了那些塑造我们的爱情选择、家庭体验、友谊和政治责任的无意识策略之谜。这本书还在更深层面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对我们的公共政策和日常行为极富启示意义。

赠书活动

你对进化心理学及其对人性的解释有什么看法?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 2022年10月19日(周三)中午12:00,大学堂编辑部会在 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8条评论中,选出最棒的 3条评论,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中信出版集团提供的《道德动物:我们为何如此思考、如此选择?》一书。

作者 | 咕噜咕噜

编辑 | 草芽君

美编 | N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 出柜 | 吵架 |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