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擅長編織浪漫的"英雄救美"橋段——女主不慎溺水,雙手使勁撲打水面,不停哭喊著"救命",男主恰好路過,聽到求救聲奮身一躍。
但現實的溺水往往平靜得多。
從嗆水到溺水的過程非常短暫,溺水者很少出現呼救和揮手現象,如果沒人察覺异常,不到一分鐘就會沉入水中。"家長、成人在岸邊玩手機,孩子卻在眼皮底下溺亡"的新聞令人愕然,但也警醒福斯不要誤解真實的溺水狀態。
△8月3日,廣東揭陽一女孩在泳池內溺亡,身旁兩名成人女子均未發覺异常(網絡截圖)
意識淡薄致溺水事件多發
溺水是1至14歲兒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4歲和11-14歲屬於高危年齡段。我國每年約有5.9萬人死於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了95%以上。除了水庫、池塘、溪邊、海邊之外,配有救生員和安全設備的游泳池、水上樂園也成為了溺水的高危場所。
事實上,很少人會擔心自己和溺水扯上關係。廣西幼儿園教師曹慧瑩在調查研究中指出,現時幼儿園開展的防溺水安全教育,通常只是走個過場,形式化大於實踐性。而且,幼兒年紀偏小,這類型的安全教育難以讓孩子們意識到水的深度和水會構成的危險。
尤其是農村地區,不僅危險水域隱患多,安全係數低,家長的疏忽與不重視也是溺水事故多發的一大原因。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對孩子玩水管教不嚴,家裡老人不識字,無法通過防溺水手册提高危機意識。
這些急救方法被一一"打假"
8月初,湖北廣水一名男子因勸阻兩名小孩野泳,獲得網友點贊。不過相比於預防溺水,有些地區政府或遊樂區域更注重溺水急救的培訓。然而,遇到溺水者該如何急救的問題,普羅福斯對其認知尚淺,而一些網絡科普還堂而皇之地傳播錯誤事實。
△今年河南豪雨期間,閱讀量10w+的帶有"倒掛控水、艾灸肚臍"觀點的推文被騰訊官方闢謠
權威媒體也被發現存在錯誤引導。
上個月,微博認證為"美國心臟協會急救培訓導師"的急診夜鷹一連13天催促央視新聞發佈正確的溺水急救博文,指出央視科普"溺水者需要控水施救"的錯誤做法影響惡劣。
不可否認,倒掛控水、膝頂腹部等方法是曾經的"正確方法",中西方都有過探索。但隨著急救經驗的不斷積累,以及現代心肺復蘇的出現,急救專家發現,控水操作不僅不能有效救人,還可能導致溺水者胃內容物流出,堵塞呼吸道,錯過心肺復蘇的最佳時間。
△被網友糾錯的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中國消防早前溺水急救科普視頻截圖
心肺復蘇需遵循A-B-C原則
兩個因素决定溺水者能否脫離險境:一是溺水者是否可以迅速離開水面,二是溺水者是否得到適當的復蘇救援。
待在水裏的時間越短,急救到恢復的間隔越短,預後就可能越好。但心肺復蘇的流程也不容有失,如果力度不够、按壓太淺,同樣是在浪費溺水者的黃金救治時間。
急診夜鷹提到,發現溺水者時,不能貿然下水救人,周邊羣衆要及時尋求醫學和急救人員幫助,充分借助救生工具,確保施救者的安全。
今年發佈的《兒童溺水的防治方案專家共識》(下稱《共識》)指出,溺水者被救上岸後,在場人員應遵循心肺復蘇的三個急救原則,即A-B-C(打開氣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
△《共識》截圖
《共識》提到,首先要檢查溺水者是否對刺激有反應,為保證溺水者氣道通暢,救援者應該快速清理溺水者口鼻內的雜物,再使溺水者以仰臥的姿勢 strong>躺平。
溺水者失去意識,救援者應該立即决定是否要人工呼吸並啟動心肺復蘇。急救過程中還要留意溺水者是否存在嘔吐現象,如有應及時清理嘔吐物,避免加重溺水者的肺損傷。
胸外按壓時要將手掌放在溺水者的胸骨中下段,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壓,每次按壓結束胸廓要完全恢復原狀,按壓頻率大概在每分鐘100至120次,速度和按壓位置十分關鍵。
此外,由於溺水水溫一般低於33℃,為防止溺水者低體溫情况加劇,可以用幹毛毯或棉被包裹,使其逐步恢復體溫。
預防比急救更重要
不過,溺水復蘇還有可能留下後遺症。
"果殼病人"曾報導過一個案例,處於學游泳階段的研究生溺水被救後,咯血進入ICU。溺水後可能發生惡性心律失常、低體溫、內環境紊亂、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有資料顯示,約20%的非致命性溺水患者仍遺留不同程度的腦功能損害。
現時,我國還沒有發佈溺水救治中文指南,部分急救人員和臨床醫師對溺水急救認識依然有限,正確急救方法有待進一步普及。
△僅2011年由衛生部發佈過《兒童溺水幹預技術指南》,無正式中文指南
囙此,不要對溺水抱有僥倖心理,外出遊玩時要預防溺水和勸阻他人進入危險水域;下水前拉伸身體,準備運動可以减少游泳時突發抽筋的可能性;配齊游泳圈、救生衣等保護裝備,出現身體不適要及時上岸;家長要做好監管工作,盯緊未成年人以防出現異常狀況。
參考資料:
[1]李蕾,張志泉,鄭成中,史源.兒童溺水的防治方案專家共識[J].中國當代兒科雜誌,2021,23(01):12-17.
[2]曹慧瑩.關於幼兒防溺水安全教育的調查研究[J] .文存閱刊,2021(13):96-97.
[3]孫榮距,趙曉東,黎檀實.溺水急救過程中的幾點問題思考[J].中國急救醫學,2015(8):762-764.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5.08.021.
[4]【乾貨】溺水該如何急救?(附專家共識)
[5]溺水後打電話報意外險,接待員直接稱呼我"死者"
[6]痛心!7歲男童在社區泳池意外溺亡,警方介入!遇水千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