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白酒勾兌技術是如何發展的?

原標題:新型白酒勾兌技術是如何發展的?

新型白酒勾兌技術起源於四川。

據賴高淮先生編著的《新型白酒勾調技術與生產工藝》一書記載:1967年,四川瀘州地區生產銷售瞭第一批調配酒(新型白酒),使用內江地區的糖蜜酒精,加固態發酵大曲酒的黃水二次酒尾丟糟,再加少許老窖泥混合均勻,讓其發酵15~30天,然後取清液用土法蒸餾,取酒精含量為64%的餾液,再加酸加脂調整香和味稀釋到所需要的酒精度制成的。這是勾兌技術的第一次成功運用,這一方法被四川省其他地方的一些小廠接受和運用,20世紀70年代,黑龍江玉泉酒廠也開始運用這種方法。

20世紀80年代,勾兌技術初步形成,開始時生產廠傢對此技術是保密的,一個廠隻有一兩個人掌握這種技術,而且隻會做,講不出道理。到瞭1979年,勾兌技術得到四川省糖酒公司(酒類專賣事業管理局)領導的重視,實驗性地舉辦瞭一期以四川名酒廠勾兌人員為主要對象的勾兌技術培訓班,獲得成功,把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技術變成瞭可以批量復制的現代工業技術

從此,勾兌技術公開化,得到瞭白酒界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在全國迅速普及開來並不斷提高。這一時期運用勾兌技術生產新型白酒的酒廠有很多,很多酒廠的新型白酒年銷量在萬噸以上,有的達到瞭10萬噸。但當時技術水平有限,生產出來的酒品質不太好,有後味苦、香味不協調、味不正、上頭、口幹等缺陷,一般被認為是低檔酒。

20世紀90年代,在勾兌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出調配技術,突破瞭不準添加非發酵物質、不準用不同香型酒進行勾兌(包括組合和調味)的禁區。調配技術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調配酒(新型白酒)質量越來越好

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白酒調配技術普及的范圍越來越廣,開始出現勾兌酒大肆冒充純糧固態酒銷售的情況,主要是賣給名酒廠。四川這種調配散酒大量銷往省外,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50~100萬噸的調配散酒運往四川省外和省內各名酒廠。起源於四川的新型白酒勃然興起,對中國白酒界產生瞭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