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街角散步,路过一家“好想来”零食店。店铺门口整齐摆放的矿泉水和饮料,标价惊人的便宜,甚至比隔壁超市还低了20%。我心里不禁一阵感叹:这生意做得,薄利多销的典范啊。可再一琢磨,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走进去才发现,这里确实不简单。水和饮料之外的零食,全是一些看上去很“接地气”的散装产品,价格却高得离谱。一小袋果干随随便便十几块,和它的包装一对比,实在有点不值。可奇怪的是,顾客依然不少,大家似乎毫无察觉。这让我不禁想问:这些高价零食,真的值吗?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被套路了?
仔细观察店铺的摆设,才发现门口那些便宜水饮,可能只是一个诱饵。它们给顾客一种错觉:既然水便宜,零食自然也不会贵到哪去。于是很多人很自然地放松了警惕,随手拿起几袋零食,等到结账才意识到价格不菲。但那时,人们大多不会再纠结,想着都买了就算了。这种消费心理,商家显然拿捏得很到位。
为什么商家能这样操作?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消费者对零食本身缺乏价格敏感度,二是散装零食的定价缺乏透明标准。超市的品牌零食都有明确标价,人们大多心里有数。而这些“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小品牌零食,很少有人会去认真比较价格。一包包装简单的果仁,到底该卖5块还是15块?可能消费者自己也说不上来。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高价零食大多不会标得很夸张,而是以一种“略高于心理预期”的方式呈现。举个例子,一袋花生小吃卖12块,你可能觉得贵了一点,但又不至于离谱。正是这种“不太明显的贵”,让人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掉进商家的“心理定价陷阱”。
我猜,这样的套路短期内确实能吸引不少消费者,毕竟大多数人都是被低价饮品吸引进来的。但从长期看,这种商业模式真的能持续吗?毕竟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被贵了”,品牌口碑恐怕也会逐渐受损。消费者不是傻子,总有一天会醒悟,或者说会用脚投票。
回想起我观察到的那些顾客,很多人都是年轻人,拎着一瓶便宜矿泉水,顺手再挑几样零食。说到底,这也和人们的购物习惯有关。在零食这样的“低关注度商品”上,很多人不愿花时间做价格比较。商家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不动声色地提高了利润。
那问题来了,我们怎么避免踩雷?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先想想价格逻辑。一家店的水和饮料能便宜到让你惊讶,它的零食会不会为了补利润而定价更高?再有,别忽视零食的品牌和包装,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很“朴素”的散装零食,可能背后藏着精明的利润计算。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便宜无好货”。当然,话不能全信,但至少提醒我们:当一样东西看起来特别便宜时,不妨多留个心眼。商家的每一步操作,背后都可能有一套深思熟虑的“逻辑”。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别让自己的判断被表象蒙蔽。
也许吧,这种“套路化”的零售方式还能火上一阵,但我总觉得,越是靠“小聪明”赚钱的生意,越难长久。消费者的信任才是最难买的,而一旦失去,可能再便宜的水也留不住人了。
参考信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4-11-22—(知名品牌发声:这些都是假的!不少人买过)
参考信源:界面新闻—2023-10-17—(赵一鸣零食狂飙的背后存隐患)
参考信源:中国能源报—2024-10-18—(零食折扣店低价商品背后有“套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