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大地正披上一袭红装。近十万亩高粱挺拔如戟,穗浪翻涌,将天际染成一片绯红。这片位于北纬43度、被誉为“耕地中大熊猫”的黑土沃野,如今正以最炽热的色彩,回应着自然丰饶馈赠。
9月16日,2025“走进汾酒第一车间”活动在这片黑土地上正式启动,这是汾酒继今年7月新疆奇台基地之行后,再度踏上原粮溯源之旅。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们走进田间,聆听风与穗的低语,共同见证汾酒“从一粒粮到一滴酒”的品质升华。
黑土地种出的清香:追踪汾酒“原生家庭”!
为什么汾酒不远千里,将原粮基地布局于梨树县?这要归功于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农业生态。
松辽平原是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而梨树县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美誉,黑土肥沃、粮源丰沛,加之昼夜温差大,极为适合高粱的生长。这里产出的高粱颗粒饱满、容重高,淀粉含量丰富,为酿造带来了更高的出酒率和更优的酒体品质。
基于此,这里是“好粮酿好酒”的源头,更是汾酒品质宇宙的起点。早在十余年前,汾酒开始在全国优选优质粮食产区、自建原粮基地之初,梨树县就是其东北高粱版图的重要落子。本次活动中,行业专家们走入田间地头,席地而坐,开展了一场关于“粮心品质”的深度对话。
谈及高粱对白酒品质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指出,中国白酒酿造,最关键的就是高粱:
为什么高粱这种口感偏涩的粮食能酿出好酒?谢旗科普道,高粱的涩味主要来自单宁,正如酿造葡萄酒的葡萄往往口感酸涩,在发酵过程中,单宁能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为醛类、醇类等香味物质,最终成就了酒体的丰富香气。
而用不同的高粱、不同的酿造方式,可以酿出不同的美酒。谢旗强调,良种是酿造清香型白酒的关键,汾酒所使用的“粳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非常适合清香型白酒工艺的需要。“这种高粱籽粒大、壳薄,在酿造过程中更容易破碎,发酵效率更高,是为品种带来的品质优势。”
当然,汾酒对品质的追求远不止于选种。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英系统阐述了汾酒全链条品控把控,贯穿选地、育种、种植到仓储的各个环节,首先优选土地,确定适宜种植的区域;其次精选品种,制定科学的种植规范;最后建立完善的仓储体系,确保原粮从田间到车间的质量统一。
这套“从种到收、从储到用”的闭环管理体系,为汾酒原粮的卓越品质奠定了坚实根基。此外,汾酒还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农业管理:“我们现在还做了全流程追溯体系,基地里建了气象数据、土壤信息自动收集系统,及时收集数据,请专家来指导,分析怎么种才更好,这样原粮品质才能越来越高。”韩英如是说。
以粮心见匠心,事实上,汾酒对“粮心”的坚守,远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历时十余年的漫长征程。
漫长“粮心”征程:汾酒在田间地头交出时代答卷
自2009年起,汾酒便在行业率先行动,将粮食基地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并在十多年间持续强化绿色原粮基地布局。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投入,现已形成跨越山西、吉林、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原粮基地布局,总规模近150余万亩,构建了“土地一备案+五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在行业看来,这一布局不仅筑牢了汾酒的品质长城,更开创了中国白酒行业品质溯源的新范式,意味着白酒企业正有意识地从源头入手,构建供应链护城河,为品质打好坚实地基。与此同时,这里面也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种植酿酒高粱的产值远高于普通作物,汾酒高度重视对原粮的投入,也切实带动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助力农民增收。2023年汾酒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实现了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更可贵的是,汾酒致力于不仅做好产业链,也致力于“讲好故事”,用消费者能听懂的语言,让他们了解一杯美酒背后的努力。自2021年起,“走进汾酒第一车间”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年,成为行业瞩目的品质IP。
五年间,汾酒足迹遍布山西沁县、汾阳、甘肃山丹、河北张北等地,知酒传媒创始人向宁指出,汾酒通过基地建设将原料品质可视化、可感知化,极大增强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纽带,让“一方水土出一方好粮”的认知深入人心。
好酒,是人与土地的共酿,是风霜雨露的恩赐,更是对酿造初心的世代坚守。五年不是终点,而是汾酒品质宇宙的新起点。从一粒种子到一杯美酒,这条“粮心”之路,映照的是汾酒从源头起笔、以品质筑基的格局,通往的是中国白酒更美好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