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厨房里精心准备着家人喜爱的美食时,当我们满心期待地品尝着香喷喷的菜肴时,你是否曾想过,那些摆上餐桌的猪肉,可能暗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国家也对食品安全问题施以重锤。然而,总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铤而走险,违规添加硼砂的猪肉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像幽灵般不时出现在市场,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尽管监管的大网不断收紧,硼砂猪肉的问题却依旧屡禁不止。2024 年 9 月,广西兴安县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为期 2 个月的生鲜猪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在对多个重点场所销售的生鲜猪肉进行严格抽样检测后,令人痛心的结果浮出水面:25 批抽检的生鲜猪肉中,竟有 2 批次违规添加了硼砂硼酸。这些不良商家为了让猪肉保鲜、色泽更诱人,全然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安危。好在相关人员已被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但这一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回溯过去,类似的事件也并非个例。2023 年 8 月,广州珠海的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 “硼砂猪肉” 问题展开专项检查,成功查获 3 起违法案件,涉案人员也被依法移交给公安机关。同年 1 至 6 月,广西梧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农贸市场及商超的 300 批次鲜肉进行抽检,发现市区 3 批鸡鸭肉、藤县 5 批猪肉硼酸硼砂呈阳性,并迅速对相关人员立案调查。这些事件充分暴露了部分不法商家的贪婪与无良,也凸显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任重道远。
硼砂,这种本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含硼化合物,因具有抑制酵母菌、细菌和霉菌的作用,还能让食物更具弹性和松脆,常被用作工业防腐剂。然而,一些利欲熏心的商家却将其违规添加到食品中,尤其是生猪肉,以及腐竹、凉皮、凉粉、肉丸、粽子、饺子皮等各类食物,用于防腐和增筋。
但他们或许不知道,或者明知故犯的是,硼砂对人体的危害极其严重。当我们食用了添加硼砂的食物,硼砂在胃酸的作用下会转化为硼酸。长期过量摄入,硼酸会在体内不断蓄积,干扰消化酶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导致腹泻、呕吐、红斑,甚至休克、昏迷等急性中毒症状。
硼砂中的硼是人体的限量元素,一旦摄入过多,会引发人体脏器的蓄积性中毒。据科学研究,成人的硼砂中毒剂量仅为 1 至 3 克,致死剂量是 15 克,而婴儿更为脆弱,只需 2 至 3 克就可能危及生命。正是基于这些严重的危害,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和《食品卫生法》明确禁止将硼砂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警惕色泽过于鲜艳的食品
在挑选生猪肉时,若遇到色泽过于鲜艳,尤其是在灯光下显得异常红润的,一定要谨慎购买。正常的猪肉颜色自然,不会如此艳丽,这种不自然的色泽很可能是添加硼砂的结果。
远离有碱味的食物
正常的食物不会有碱味,如果在购买时闻到轻微的碱味,那就要高度警惕了,这很可能意味着食物中添加了硼砂。
别被 “太筋道” 迷惑
对于肉丸等食物,如果闻起来香,但看起来没有肉筋,吃起来却异常筋道,也需小心。正宗的肉丸能看到肉筋和肉纤维,过于筋道的肉丸很可能添加了硼砂。
不贪便宜,拒绝低价肉丸
俗话说 “一分钱一分货”,对于入口的食物更是如此。如果遇到售价比肉还便宜的肉丸,千万不要贪图便宜购买,其质量很可能存在问题,硼砂等添加剂的风险也更高。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购买食物时,尽量选择正规的商超和场所,挑选带有食品安全标志的产品。正规渠道的产品经过了更严格的质量把控,能为我们的饮食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除了硼砂猪肉,市面上还有其他类型的问题猪肉,我们也需学会辨别。
注水肉:湿软无回弹,暗藏隐患
注水肉是商家为增加重量而注入水分的肉,这些水分可能不干净,食用后存在安全风险。注水肉通常颜色较淡,切面湿润,摸起来没有粘性,按压后不会回弹。
注胶肉:色深质硬,需谨慎挑选
注胶肉是注入了卡拉胶等溶液的肉类,商家借此增加重量牟利。注胶肉颜色比正常猪肉深,肉质更硬,购买时要仔细观察和触摸。
重组肉:外观松散,小心合成陷阱
“重组肉” 即 “合成肉”,猪肉也不例外。它通常由碎肉或边角料,通过添加剂粘合而成,常见于火腿肠、香肠等加工肉类。合成猪肉表面发亮、水淋淋的,瘦肉松弛,遇到这类肉最好不要购买。
作者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