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荔枝不再需要像唐朝那样,为了确保新鲜,通过飞速的快马从岭南运送至京师。曾经在西方世界引起热烈追捧的茶叶和瓷器,也不再需要经历长途跋涉,数月甚至一年才能抵达。这与古人时期的生活相比,我们如今的快节奏让我们很难理解,在那个一切都慢的年代里,真心热爱一件事物是如何可以投入一生的精力与时间的。
正是由于当时的生活节奏缓慢,人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敬畏与探索欲。比如康熙皇帝,在那个西方传教士开始传播西方文化和物品的时代,首次接触了巧克力这种神秘的食物。面对眼前的巧克力,康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他在使用之前特意仔细阅读了使用说明书。然而,这份说明书的长度让他吃惊——足足有九百多字。看完之后,他皱了皱眉头,难掩无奈,最后在说明书上批下了三个字。吃巧克力竟然这么复杂?这份说明书到底说了什么,康熙又批了哪三字呢?
事实上,巧克力对于西方人而言也是一种新奇且稀有的食物。巧克力的原产地在南美洲,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方人才得以了解到这种美味的食物,它不仅能媲美茶叶,还给人带来全新的口感和体验。由于物以稀为贵,巧克力在西方逐渐流行开来。而这个时期,西方人正在积极探索全球各地的新大陆,经济条件较好的国家开始将这些新奇的食物带到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东方的文化和财富一直是西方所憧憬的乐土。随着航路的开辟,西方人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东方。而当时的清朝,在康熙的领导下,国力强盛,百姓安康,且在对外交流上保持着友好与开放的态度。康熙也对外国事务充满兴趣,而首批进入中国的传教士,虽然大多数并没有侵略的意图,更多是为了传播西方的思想与文化。这些传教士为了能获得康熙的接见,竭力展示自己在学术和才能上的成就。正因为如此,康熙的宫廷中也不乏西方人的身影,像是三朝元老的宫廷画师郎世宁、总税务司的赫德、以及见证明朝灭亡并得到顺治帝庇佑的汤若望等人,他们不仅有着真才实学,而且对中国文化也有深入的理解。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才为之后的中西外交铺垫了基础。
康熙本人甚至曾拜荷兰人南怀仁为师,学习科学技术。作为一位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皇帝,他对外来事物总是乐于接受。因此,巧克力也顺利地传入了中国。当时的巧克力并不像现在这样呈现块状,而是被磨成粉末,类似现代的咖啡粉,冲泡后作为饮料来享用。这种食用方法正是巧克力的发源地——墨西哥的国王所采用的方式。
虽然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巧克力在炒制过程中会释放丰富的油脂,但他们的思考方式更多是通过面粉或香料来调和,而不像今天那样有着完善的制作工艺。巧克力传入中国时,也依旧以粉末形式出现。
最初,康熙对巧克力仅有耳闻,他知道宫中的太医院里有个叫赫世亨的外国人特别喜欢喝巧克力,这种饮品也因此在太医院中掀起了一阵热潮。虽然康熙对巧克力产生了好奇,但他最初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调养身体的补品,因此并未太过关注。直到一次酷暑难耐,康熙突然想到,太医院里大家都在喝巧克力,是否也能起到解暑的功效?于是,他便主动向太医索要了一些巧克力。
这一消息传到太医院后,赫世亨顿时慌了神。康熙是国家的皇帝,平日里喝的都是最顶级的茶叶,赫世亨心想,巧克力这种粗糙的粉末食物如何能入得了皇帝的法眼呢?更何况,正当康熙下令时,赫世亨手中的巧克力粉已经所剩无几。面对这个紧急的命令,赫世亨只能四处联络京城的朋友,历经一番周折,才从另一位传教士那里找到了些许巧克力。
然而,巧克力虽然找到了,如何使用却成了另一个大难题。在赫世亨看来,这不仅仅是送上巧克力那么简单,他必须确保巧克力的使用方式能令康熙满意。于是,赫世亨自己动手写了一份详细的说明书,希望能将巧克力的最佳食用方式介绍给康熙,并顺便借此机会宣传一下自己的国家。随着说明书的内容逐渐增多,赫世亨自己也觉得有些过头,便开始删减。最终,他将修改过后的说明书交给了康熙。
康熙看到这份厚重的说明书时,也不禁感到疑惑,心想:“为了吃个巧克力,怎么这么复杂?”仔细一看,说明书上不仅讲解了巧克力的食用方法,还列举了产地、制作过程等一大堆琐碎信息,实用的部分反而很少。看得他愈发不满,当场批评了赫世亨。赫世亨满头冷汗,意识到自己写得确实过于繁琐,急忙解释道,巧克力其实和茶叶一样,冲泡就好。
康熙听后更加不高兴了,心想:“这么简单的事情,你怎么弄得这么复杂?”于是,他拿起那份长长的说明书,叹了口气,毫不客气地批上了三个字:“知道了。”
这件本来简单的事,在帝王身份的加持下竟然变得如此复杂。这与我们平时的经历有何不同?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会不自觉地考虑对方的身份、偏好,甚至去猜测是否有深意,结果往往越想越多,反而错得更多。最好的方式,还是简化思路,抛开身份和猜测,把事情做好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