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德宏5月12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撒苤,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一道独具风味的传统傣家菜肴。傣语中,“撒”意为拌生,“苤”指苦肠,“撒苤”即以苦肠水为引,拌合多种食材而成的凉拌菜。尤其在炎炎夏日,一份清凉爽口的撒苤下肚,令人通体舒畅。
石小景正在制作撒苤(央广网发 张崇喜 摄)
在芒市城区劳动街的一处民房里,石小景和丈夫董云宏每天早起,忙着制作撒苤。“家里正在盖新房子,这段时间我们租了院子临时做撒苤。”石小景笑着说道。
石小景是芒市遮放镇南冷村人,从小跟着母亲学做撒苤。“我妈做撒苤时我就在旁边看,看着看着就学会了。”她说,“我做出来的味道,就是寨子里最传统的味道。”
为了还原地道风味,石小景坚持从家乡遮放镇采买新鲜苦肠熬制苦水,苦肠炸至酥香、牛肚炭烤入味、包白菜手撕清洗、米线水汆冷冲,每一道工序都力求讲究。“水太烫米线就容易过软,得把握火候。”她一边汆米线一边介绍。
石小景和丈夫准备美食(央广网发 张崇喜 摄)
撒苤的灵魂不仅在苦水,更在蘸料。牛肉剁成泥,与揉搓挤汁后的韭菜末反复搅拌,直到两者充分融合,香气扑鼻。“舍得放好料,味道自然不会差。”她说道。
如今,石小景和丈夫每天从早忙到下午,午饭往往拖到一点多才吃。每天下午两点半,他们带着做好的撒苤赶往帕底一带摆摊,一天能卖出六七十套,生意好时能卖出上百套。“以前就靠孩子他爸一个人上班,钱不够用,我就开始做撒苤贴补家用。这两年他退休了,跟我一起做。”石小景说道。
靠着做撒苤,夫妻俩盖起了新房,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撒苤虽苦,日子却甜。”她笑着说,“有些客人专程来买,我们也舍得多添一点,不为了多赚钱,只为那份情义。”
一碗撒苤,藏着舌尖上的风味,也浸润着生活的温度。石小景夫妇用手艺守护家常味道,也在平凡的日子里,收获着生活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