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食俗”,粽子便是端午的时节食物。一直以来,端午食粽包裹着人们的美好祝愿。虽然粽子的文化内涵随时代而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粽子的文化内涵“万变不离其宗”,总有一种熟悉味道:让舌尖的各种口味,浓缩在一声真诚的“端午安康”里,回归朴素的“团圆安乐”。那么,广东端午节吃什么食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端午节吃什么食物
广东端午节饮食习俗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节庆食品,也有地方特色美食,主要包含以下代表性食物:
1、龙船饭
广东珠三角地区在端午节期间会制作龙船饭,最初是犒劳龙舟划手的食物,后演变为全民共享的民俗活动。其用糯米搭配腊肉丁、虾米、香菇等食材制成,寓意风调雨顺、团结吉祥。东莞地区还以“吃龙船饭”形容男子气概,盛饭的碗比普通碗大七八倍。
2、咸肉粽咸肉粽
广东咸肉粽以糯米为主料,馅料丰富多样,常见的有五花肉、咸蛋黄、虾米、瑶柱等,不同地区衍生出特色变种:
潮汕双烹粽:甜咸双拼,咸馅占2/3(南乳猪肉、咸蛋黄等),甜馅占1/3(豆沙馅)。
肇庆裹蒸粽:加入冬叶、绿豆、五香粉等,猛火蒸煮8小时至食材溶化。
湛江粽:以蛤蝼叶包裹,馅料含叉烧、腩肉、海鲜等,品种多达十余种。
3、栀粿(栀粽)栀粿
潮汕地区端午必吃食品,用栀子制成,呈棕褐色,沾白糖食用。其有清热祛湿功效,潮汕方言中“粽”与“壮”同音,寓意强身健体。
4、其他特色食物
黄鳝:端午时最为肥美,台山地区常制成瓦煲黄鳝饭,符合“五黄”祛毒习俗。
艾糍/灰水粽:惠州用“蚊惊”植物灰制作灰水粽,梅州客家人则包艾糍祛毒。
龙船饼:传统广式糕点(杏仁酥、鸡蛋糕等),过去作为龙舟活动点心。
这些食物不仅满足味蕾,更承载文化意义:龙船饭凝聚民心,栀粿防病强身,咸肉粽寄托团圆,黄鳝顺应节气养生。
广东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地,端午节习俗融合了中原传统与地方特色,既有全国普遍的龙舟竞渡、食粽等习俗,也有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活动。以下是广东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1、赛龙舟
地方特色赛制:广东水乡的龙舟活动尤为盛大,舟身装饰华丽,伴有锣鼓助威。其中,江门新会区大泽镇的龙舟赛以“驳水式”多赛程摘牌赛制闻名,即多程折返并需在终点摘牌为证,极具观赏性。
特殊仪式:深圳等地曾有“扒皇舟”习俗,龙舟上放置御赐罗伞(后因阻力取消),源于南宋皇帝赵罡的传说。
2、饮食习俗
粽子:以咸肉粽为主,内含五花肉、蛋黄、绿豆等,用柊叶包裹。惠州还有“灰水粽”,以植物“蚊惊”烧灰制水浸泡糯米,成品淡黄色、清香韧劲。
艾糍:广宁等地用艾草制作糍粑,寓意祛毒避疫。
3、祈福驱邪活动
浸龙舟水:珠三角地区盛行,认为龙舟划过的水能祛秽祈福,家长会带孩子浸泡手足以求健康。
挂艾草与菖蒲:门楣悬挂艾草、菖蒲或制成“艾虎蒲剑”,惠州等地还会点燃艾条(午时香)驱虫辟邪。
挂黄葛藤:梅州客家人视黄葛藤为驱邪之物,端午节悬挂门前。
4、特色地方习俗
打午时水:惠州人在正午12时打井水,认为可辟邪,用于沐浴或饮用。
晒百日姜:潮汕地区将生姜晒足百日(至中秋节),煮水服用以祛风寒。
拜龙母:肇庆德庆在端午期间举办龙母诞庆典,包括舞龙狮、祈福斋宴等。
5、其他民俗
送灾难:广州从化地区会以符水洗手后泼洒道路,象征送走灾厄。
抢青:惠州龙舟赛前祭河神后,队伍争夺河中央的树叶竹竿,寓意吉祥。
这些习俗既体现了广东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也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尤其在祈福健康、驱邪避秽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