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贤会
在陕南安康,烧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段温暖的记忆,它是安康人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风土人情。
烧饼 王韬 摄
漫步在安康的大街小巷,烧饼的香气总是如影随形。卖烧饼的摊位,或隐匿在古旧的小巷,或出现在热闹的集市。摊主们多是朴实憨厚的模样,手脚麻利地制作着烧饼。他们的双手布满老茧,却能像变魔术一般,将一团团平凡的面团,变成一个个美味的烧饼。
安康烧饼的制作大有讲究。面粉是制作烧饼的灵魂,要选用优质的中筋面粉,这样做出的烧饼口感劲道,麦香浓郁。和面时,酵母、植物油、温水等配料的比例必须拿捏精准,酵母让面团发酵,赋予烧饼松软的口感,植物油则使烧饼外皮更加香酥,温水慢慢融入面粉,激活酵母的同时,调节着面团的湿度,让每一粒面粉都充分吸收水分,变得柔软而有韧性。和面的过程中,师傅们反复揉搓,达到面光、手光、盆光的“三光”境界,这才算是初步完成。
发酵好的面团被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擀成薄片,刷上植物油,撒上盐、糖、五香粉等调料,这些调料在面片中均匀分布,每一层都蕴含着独特的风味。接着,面片被卷起来,盘成圆形,轻轻按压成饼坯。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考验着师傅的技巧,力度和手法稍有偏差,都会影响烧饼的层次和口感。
烘烤是制作安康烧饼的关键环节。以前传统的吊鏊是制作烧饼的利器,吊鏊造型独特,底部是个中心稍凸的大圆盘,盘下有支架,可放置柴炭加热,顶部的鏊盖边缘加高,里面也能放置木炭。在熊熊炭火的烘烤下,师傅熟练地将饼坯放入吊鏊,鏊盖上的炭火与底部的炭火相互呼应,让饼坯均匀受热。不多时,芝麻粒在高温的作用下发出“蹦蹦”的声响,饼坯渐渐鼓起,变成金黄亮色,诱人的香味也随之飘散开来。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燃气烤箱、电饼铛等新器具逐渐取代了吊鏊,但老手艺人们依然坚守着传统的制作工艺,让安康烧饼的味道得以传承。
安康烧饼的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芝麻烧饼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面密密麻麻地裹满了白芝麻,烤至金黄后,咬上一口,酥皮和芝麻簌簌掉落,必须用手接住,再一把送入口中,麦香、芝麻香、炉火烤制的焦香完美融合,层次分明又相得益彰。牛舌头烧饼形似牛舌,细长而扁平,口感外酥里软,咬起来嚼劲十足。炕炕馍则是小巧玲珑,一口一个,香酥可口,无论是当作零食还是早餐,都别有一番风味。还有糖心烧饼,内馅是香甜的糖,加热后糖融化,咬下去瞬间感受到甜蜜爆浆,给味蕾带来别样的惊喜。
在安康人的生活里,烧饼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早餐时,一盘热气腾腾的蒸面,配上一个刚出炉的烧饼,便是一顿令人满足的早餐。蒸面的爽滑劲道,搭配烧饼的酥脆,一口面,一口饼,再喝上一口酸辣的汤汁,让人精神抖擞地开启新的一天。若是出门旅行、办事,烧饼更是必备的干粮,它携带方便,耐储存,饿了的时候,从包里拿出一个,就着腌菜、油泼辣子或者豆腐乳,简单又美味。
安康烧饼,用最质朴的食材,最传统的工艺,为人们带来最纯粹的美味。它是安康人生活的慰藉,是游子心中的牵挂,也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味道。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谢坤看见》 只用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