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傍晚,夕阳还未完全沉入地平线,红树林烧烤的门前早已人声鼎沸。
距离店门还有百来米,空气中便飘来炭火炙烤的焦香,混合着孜然与辣椒的辛香,勾得人食欲大动。街道两侧停满了车辆,甚至蔓延到邻近的商区,晚来的消费者们不得不绕上几圈才能勉强寻到一个车位。
烧烤店门口乌泱泱的人群一团一团坐着,有人低头刷着手机,有人踮脚张望着服务员小哥叫号,还有三五好友围坐在店家临时摆放的塑料凳上,边闲聊边等位。人络绎不绝,可即便如此,仍有刚来的客人加入等待的阵营。服务员穿梭其间,高声喊着模糊的号数,每一声都能引来一片期待的目光。
这就是荆门红树林烧烤店的日常写照。
虽然大家都在说消费降级了,但消费者对于品质的要求依然只增不减。特别是餐饮,如果说环境是加分项目,那么品质就一定是基础。特别是当多数烧烤店还在用冻品时,红树林直接把“”屠宰场“”搬进后厨。每日凌晨现宰的土黄牛,从分解到上烤架不超过10小时,牛油滴落的瞬间能听见肉纤维爆裂的滋滋声。
这种近乎偏执的“时鲜”理念,完美击中现代人对食材安全的焦虑:不靠套路,不靠炒作,食材新鲜才吃得放心。
凌晨12点的店里永远人声鼎沸,举着烈火牛肉碰杯的食客,吃着炭烤生蚝的情侣,烟火气里写满了荆门夜生活的另一面。
当餐饮陷入低价内卷,红树林用“鲜货烧烤+情绪价值”证明:真正的烧烤不需要网红套餐。那些愿意为了一口新鲜牛肉提前两小时排队的消费者,不是在吃烧烤,而是在为“舌尖享受”而投票。
当然,我们也别单纯地觉得烧烤店每天人声鼎沸、座无虚席。老板说,看似利润丰厚,实际上这一业态的经营管理难度远超普通餐饮模式,标准化低不说,食材的类别sku还多成本管控是大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亏了。
烧烤的核心痛点基本集中在供应链管理上:
首先,食材要求极高。牛羊肉、海鲜等必须保证新鲜度,而这类食材价格波动大、货源不稳定,特别是遇到节假日或极端天气时,采购成本可能飙升20%以上;
其次,库存损耗率居高不下。生鲜类食材保质期短,备货过多易腐烂,备货不足又影响经营,单店月均损耗可达数万元;
最后,成本结构复杂。除了占大头的食材成本外,人工、燃料、设备维护等费用也在不断上涨,导致实际净利率往往不足15%。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人盯人”的老方法肯定是不行的,而需要通过数字化工具对餐厅的供应链进行“进阶式管理”。餐链因在产品上足够专业、服务效果足够好,成为了红树林烧烤的最终选择。
在没有与餐链合作之前,红树林的供应链管理也卡在一个“乱”字上:
第一,报单依靠人工纸质单记录的方式进行,工作效率低,老板说1个小时都搞不定;
第二,月底对账全靠纸质单,录单需要逐个加excle表中,如果丢单,有时和供应商扯不清,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翻单子,再重新核账;
第三,月底盘点、核算成本毛利等工作费时耗力,至少要花一个星期,后厨、财务都很头疼;
第四,食材新鲜度管理困难,特别是到夏季有些海鲜、肉食易变质,需要精确控制库存量和存储时间,否则会无形中增加损耗;加上门店配货5家店需要配5次单,人工记录会出错。
这一点点看似细节的地方,正是真正影响红树林烧烤利润的关键因素。
01 收货+智能电子秤,连一片菜叶子都有“数字户口”
供应商的货车前脚刚走,餐链智能秤已开始为红树林录入数据——食材入筐搭配现场拍照,食材重量在电子屏上自动显示,误差精确到克的照片自动生成「电子数据」,让人效和时间成本大大提升。
同时收货完成后,所有的验收数据都会自动上传到手机后台,老板可随时随地查看,有图有真相,追根溯源也有了依据。
02从配货到分拣,错误率至少降低9成
到了分拣配货环节,餐链标准化工作流程的优势更加凸显了,丢掉了“纸质单配货”的繁琐环节。负责人说,放在以前五家分店要一天就要重复配菜5次,现在通过系统一次性就能分拣出来,减少打单子的环节,人效至少提高50%,错误率也比之前能少8-9成。
03从人治到数治:对账变成“轻松工作”
曾经的长期对账周期再也不复存在,目前红树林基本能做到日清日对(外地供应商除外),通过手机线上跟供应商对账,负责人再也不需要录账单,且账单错误率几乎为0。人效的提升显而易见,原先可能需要一个专人单独管理1家店进行对账,现在就可以全部搞定。
要知道,经营个烧烤摊不难,但是做成烧烤连锁店,就必须做好标准化,这些的关键在于数据。
餐链提供准确、全面、可靠的数据,帮助识别和分析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实现过程的优化和持续改进。
【写在最后】
可以说,餐饮经营是一道数学题,需要老板从各个维度把角色看清楚,把账算清楚,而借助数字化的工具则能够让我们的管理在方方面面做好“查漏补缺”。这一点上,餐链一直致力于为各种业态的餐饮企业提供支持,帮助其提高管理效率并降低成本,更好地迎接未来市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