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绵阳梓潼县观义初级中学的食堂里,曾上演着这样令人心酸的一幕:孩子们捧着寡淡的饭菜,不得不靠老干妈辣酱下饭,而一墙之隔的教职工餐桌上,却是肉类丰盛、品相俱佳的餐食。这种 "学生餐低配、职工餐高配" 的鲜明对比,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校园餐食领域长期被忽视的公平性与监管盲区。
别以为这是电视剧画面,这是今日《中国纪检监察》的最新消息反馈中的一篇报道:
当纪委工作人员以 "家长身份" 暗访校园时,孩子们关于 "食堂饭菜太难吃" 的抱怨,像一根细针扎进人心。那些被老干妈撑起的午餐,暴露出的不仅是膳食营养的失衡,更是教育公平在细微处的失守。数据显示,该校学生餐标为 10 元 / 餐,而教职工餐标仅 8 元 / 餐,却能享受更优质的食材供应,这种 "价格倒挂" 背后,是对学生权益的无声漠视。
这种落差并非个案。在平武中学原食堂经理吴某的贪腐链条中,学生的 "盘中餐" 成为权力寻租的唐僧肉 —— 从小吃部承包到小卖部供货,从食材采购到利益分配,吴某通过 12 次收受贿赂、累计 51 万元的好处费,将食堂变成个人 "提款机"。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连每个面包 0.2 元的回扣都被纳入牟利清单,这种 "雁过拔毛" 式的腐败,啃食的不仅是学生的伙食费,更是家长对教育系统的信任。
(一)制度笼子的缝隙
在梓潼县纪委的专项整治中,82 件问题线索、53 件立案查处、48 人处理处分的背后,暴露出校园餐管理的制度漏洞。从食堂经费违规列支其他费用,到陪餐费变相发放福利,从食材采购暗箱操作,到财务监管形同虚设,权力在缺乏监督的 "真空地带" 滋生腐败。正如绵阳市纪委监委指出的,食堂经理、总务主任等 "微权力" 岗位,因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成为腐败高发地。
(二)责任链条的断裂
当学生餐质量与教职工待遇形成反差,暴露出的是教育管理者责任意识的错位。部分学校将食堂承包视为 "甩包袱",对经营过程不闻不问;陪餐制度沦为形式,少数教师甚至与承包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平武中学案中,校方对吴某的聘用缺乏背景审查,对食堂经营缺乏过程监管,直到纪委介入才揭开长达五年的贪腐黑幕,反映出内部监督机制的长期失灵。
(三)民生痛感的传导滞后
校园餐的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与家长话语权的缺失密切相关。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家长往往被视为 "局外人",对食堂管理没有知情权和参与权。直到纪委通过 "联审联查 + 开门接访" 的方式,主动收集家长意见,才让 "靠老干妈下饭" 的痛点浮出水面。这种 "民间声音" 与 "监管体系" 的对接滞后,使得问题积累成疾。
(一)织密监督网络:从 "九龙治水" 到协同作战
梓潼县纪委的整治经验表明,破解校园餐难题需要跨部门联动 —— 审计部门核查资金流向,市场监管部门严把食材安全,教育部门规范管理流程,纪检监察机关深挖腐败线索。这种 "片区协作 + 专项整治" 的模式,将分散的监管力量拧成 "一股绳",实现从财务账目到食材供应链的全链条穿透式监督。
(二)扎紧制度篱笆:用 "阳光厨房" 照亮盲区
针对 "微权力" 腐败,绵阳市正推进食堂管理 "去个人化" 改革: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合规餐饮企业,推行 "互联网 + 明厨亮灶" 实时监控,建立家长代表参与的膳食委员会。在梓潼县,整治后建立的 "食堂经费独立核算、收支公示制度",让每一笔伙食费的去向都清晰可查,从制度上铲除 "揩油" 空间。
(三)重构价值坐标: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校园餐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景。当教职工与学生同标准就餐,当陪餐制度真正落地,当食材采购流程接受各方监督,传递的是 "师生平等"" 廉洁为公 " 的教育理念。如今梓潼县农村学校 100% 就餐率、99% 满意度的背后,是用行动证明:教育公平不仅存在于课堂,更体现在每个细节的温度中。
从老干妈下饭到全员满意的蜕变,校园餐整治的背后,是对 "教育为了谁" 的本质追问。当我们要求孩子 "粒粒皆辛苦" 时,更应确保他们碗里的饭菜值得珍惜;当我们教导学生廉洁自律时,更要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经得起阳光检验。每一份公平的学生餐,都是播撒在孩子心中的种子 —— 它教会他们,真正的教育,应如春日暖阳,平等地照耀每个生命的成长。
这场发生在餐桌上的变革提醒我们:教育公平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体现在食堂阿姨的打菜勺里,显影在财务公示的表格中,沉淀在师生共享的餐盘中。唯有守住 "舌尖上的底线",才能筑牢 "育人的根基",让每个孩子在成长的每一餐里,都能品尝到公平与希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