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5月21日电(记者任延昕、多蕾)“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一句话似为茶叶的生长划定了地理界限。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在中国西北也有一片极为难得的天然茶叶适生区域。
五月末,夏意自南向北,随纬度层层铺展。长江以南的茶叶产区早已结束春茶采摘。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茶园里,采茶工依然穿梭忙碌。螺旋状分布的茶树宛如大地指纹,占满山间的坡地。
图为4月28日拍摄的陇南市文县李子坝村的茶园场景。新华社记者 多蕾 摄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最南端,属我国江北茶区的北缘产地。这里山高林密,水网纵横,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
碧口镇李子坝村家家户户种茶制茶,老老少少喝茶爱茶。李子坝村党支部书记任华章说,茶叶对村民们来说是支柱产业,也是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愁。
虽说自古香茗出深山,但早年间,由于交通不便,本地茶叶“锁在深闺无人知”,茶农收益有限。
“采下的茶叶只能等着茶商上门来收,不仅价格低,而且要账难。”李子坝村村民王荣国家中世代种茶,他从小目睹乡邻们的艰辛。在外求学数年后,他返乡创业,决心利用互联网为家乡茶叶探寻全新销路。
“一方水土一方茶。我们陇南文县北纬32.5度高山云雾茶,用80摄氏度的热水泡,喝起来有一股别致的豆香。”在直播间里,王荣国对着手机屏幕流利讲解。如今,他每年约收购全村近两成的茶叶鲜叶,经统一加工、包装后,再通过网店销往全国,去年网店年营业额超过200万元。
4月27日,王荣国正在直播销售茶叶。新华社记者 任延昕 摄
爱茶者皆知,茶叶采摘最讲究时令。春茶里的头春茶、明前茶、雨前茶等品类价格不菲。任华章说,以前,只有头茬春茶价格好。五六月之后,茶叶卖不上价,村民们只能外出务工。
近年来,为了延长茶叶采摘期和产业链,当地政府引进茶叶加工企业,鼓励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创新发展红茶、白茶、黑茶等多元化产品,促进当地以春季绿茶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夏秋茶扩展,帮助茶农增收。
46岁的赵芳在村里开办了家庭农场。她一边扩大鲜叶收购量,一边钻研夏秋茶炮制技术,现在能够制作包括红茶在内的五种茶叶品类,产品广销甘肃、四川多地。
“现在,采茶季延长,三至五月采春茶,六月之后接着做夏秋茶,大家一直能忙到中秋节前后。”赵芳说。
图为4月28日拍摄的茶农来送鲜叶的场景。新华社记者 任延昕 摄
每天的傍晚时分,赵芳家中都格外热闹,前来送鲜叶的茶农络绎不绝。短短二十分钟,便有四五批人鱼贯而入,他们或背着竹篓,或扛着布口袋,满载着当天采摘的茶叶鲜叶。
村民杜建林一次性交了250余斤茶叶鲜叶,这是他与十名茶农劳作一天的成果。“当天采,当天交。这儿不赊账,他们付我茶叶收购费,我再给雇来的茶农付采摘费,余下的就是我自己的。”他家有二十多亩茶园,每年单靠采茶卖茶,收入便超十万元。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饮茶、研究茶,茶消费模式正由传统迈向现代。社交平台上,在茶叶产地的乡村民宿中品新茶、赏茶园,正成为新兴的网红旅游形式。陇南也发挥自有茶园优势,开始探索多样化的茶文旅融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