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无论何时,一定不要大手大脚的铺张浪费,我们要时刻记得我们来时的路。
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女子和朋友一起去吃饭,生怕剩饭菜浪费,吃撑也要解开裤头继续吃。
女子把菜单推给朋友时,指尖还带着刚进餐厅时沾染的冷气。“这家的糖醋排骨是招牌,还有蟹黄豆腐,咱们再点个清炒时蔬?”
她的语气带着几分雀跃,像个发现宝藏的孩子。朋友扫了一眼菜单,笑着点头:“行,你点吧,我胃口好。”
菜端上来时,两个人都愣了一下。糖醋排骨堆成小山,蟹黄豆腐在白瓷碗里泛着油光,清炒时蔬的盘子大得能当脸盆。
女子看着满桌的菜,心里咯噔一下,想起点菜时为了“多点几种尝尝”的冲动,她感觉压力山好大。
朋友夹了一块排骨放进嘴里,含糊地说:“没事,慢慢吃,吃不完打包呗。”
可女子没吭声,她看着盘子里几乎没动的豆腐,又想起老家奶奶总说“一粒米都不能剩”的话。
小时候家里穷,剩饭剩菜要热好几顿,奶奶常指着碗底说:“浪费粮食要遭雷劈的。”那话像颗种子,在她心里扎了根。
吃到第三块排骨时,女子觉得胃里像塞了个气球,正一点点被吹胀。
她放下筷子,喝了一口奶茶,看着朋友还在慢悠悠地吃。“你咋不吃了?”朋友抬头问。
“有点撑了。”女子笑了笑,手却悄悄按了按肚子。可看着桌上还剩小半盘的豆腐和大半碟的时蔬,她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慌得难受。
“要不……打包吧?”朋友提议,拿起纸巾擦了擦嘴。
女子看着服务员递过来的打包盒,突然觉得一阵别扭。她想起上次和同事吃饭,剩下的菜被倒进垃圾桶时,那“哗啦”一声像砸在她心上。
“打包回去也不一定吃,放冰箱里忘了怎么办?”她喃喃自语,没等朋友反应,就又拿起了筷子。
这一次,每夹一筷子菜都像在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胃里的胀痛顺着食道往上涌,她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朋友放下筷子,皱着眉说:“你别硬撑了,打包真没事的。”她没说话,只是埋头吃,直到感觉裤腰带勒得胃生疼。
她忍不住轻呼一声,手下意识地伸向腰间。
朋友也正低头吃饭,听见她笑了笑,他抬头时就看见女子当着他的面,解开了牛仔裤的裤头。
女子的脸“唰”地红了,可她还是把裤腰往下松了松,深吸一口气,又夹了一筷子豆腐放进嘴里。
朋友惊呆了,筷子直接掉在盘子里。她看着女子鼓着腮帮子,额角的头发被汗水粘住,突然觉得心里有点发酸。
“你这是干什么呀!”他的声音带着点急,“不就剩点饭菜吗,至于吗?”
女子嚼着嘴里的豆腐,眼眶突然红了。“我就是看不得浪费,”她的声音有点哽咽,“我妈以前总说,饿肚子的时候,一口饭都是金贵的。”
没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家里断粮的日子,妈妈把最后一碗粥推给她,自己啃着干硬的窝头。那些记忆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让她忍不住捂住了嘴。
朋友没再说话,他默默地递给女子一张纸巾,看着她把最后一点豆腐吃完,然后费力地重新扣上裤头。
走出餐厅时,女子扶着腰,走路都有点晃。“以后咱们就少点一点吧。”她小声说,声音里还带着点不好意思。
朋友轻轻叹了口气:“好,以后咱们吃多少点多少。”
作者观点:文中的这位女子,她解开裤头的那一刻,暴露出的不只是被撑得发胀的胃,更是一代人刻在骨子里的“节俭基因”。
当然了,在当今时代,我们虽然倡导理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但真正的节俭不该是对身体的苛待,更不该是被“浪费恐惧”绑架的强迫行为。
当女子含着泪咽下最后一口豆腐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美德”,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