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与酒正在迈入更深层次的“合作”。
文|好酒地理局
1956年,正值我国“一五计划”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家亟需科技与知识分子的力量,助力现代化建设。
同年1月,北京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3月,“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宣告成立,陈毅任主任,集合全国顶尖科学家,编制了新中国首个系统性科技发展蓝图——《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份被誉为“两弹一星”奠基文献的规划,为国家未来十余年的科技腾飞奠定了基础。
10位科学界核心代表中,竟有4位来自江南小城宜兴——周培源、蒋南翔、潘菽、唐敖庆,四位大学校长的身影,映照出宜兴深厚的文脉。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教授之乡”。从徐悲鸿、吴冠中,到胡焕庸,再到数十位院士、百余位高校校长,这片土地人才辈出。
▎宜兴太湖观景台日出。图源@视觉中国
同时,宜兴更是千年“陶都”。 七千年制陶史,紫砂技艺代代相传,是中国陶艺的灵魂象征。
如今,科技的力量正为这门古老工艺注入新动能。
近日,“汾酒紫砂研究院”的成立,正是一次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汾酒股份公司总工程师韩英表示,研究院将围绕工艺研发、科技赋能、文化表达、市场拓展等多个维度,探索清香型白酒与紫砂陶艺的跨界融合之路。
当非遗遇上非遗,一瓶酒的故事,或许正悄然打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的大门。
神奇的宜兴紫砂
宜兴位于江苏与浙、皖两省交界处,南部为丘陵山地,北部为冲积平原。
“三山二水五分田”是宜兴天然的自然禀赋,特别是它的西南山区(今宜兴丁蜀、湖滏、张渚、西渚)一带蕴藏着丰富的陶土资源。
制图@好酒地理局
宜兴陶土遍布南部丘陵山区,是颇为发育的古生代地层,地质剖面中比较完整、连续,且分布较为广泛,具有明显的特征和可观的厚度。
其大约形成于200亿-400亿年前,由于地壳升降不平衡形成系列内陆湖泊,他处坚硬岩石风化形成粘土物质,借助风、水的搬运作用,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漂移到湖泊沉积下来,形成二次粘土,经年累月周而复始地多次沉积形成了具有层状结构的坚硬、半坚硬岩石。
制图@好酒地理局
从新石器时代起,宜兴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利用本地陶土制陶烧瓷,留下了许多古老的窑址遗迹。
制图@好酒地理局
其中,宜兴紫砂陶与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陶、重庆荣昌安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紫砂”是民国以来宜兴人对“紫泥、红泥、绿泥以及团泥(又称段泥)”这四种原生矿土的总称。
制图@好酒地理局
紫砂矿潜藏在岩层之中,有近地表层的矿脉,也有地表深处,不同层与层之间的夹层矿脉。由于矿脉层之间的水分呈不断地向下渗透,向上蒸发的态势,完全脱水的紫砂矿在底层压力下就会产生岩化,这样独特的现象造成了紫砂矿层生成了不同种类的紫砂矿料。
▎该矿层常见于黄龙山台西矿区,是紫泥、底槽青、野山红棕紫泥、绿泥、团泥等矿料的主要出产矿层。矿层开采图片仅为剖面图局部,上层紫泥与下泥层的实际分布状况未能展现。制图@好酒地理局
然而,“紫砂矿”并非只有宜兴才有,我国浙江、安徽、辽宁等多地都有分布。但宜兴地区所产紫砂泥,具有独特的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这种泥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而且其干燥收缩率也较小,这使得成品在烧造过程中不易变形。更重要的是,紫砂泥在无需添加其他原料的情况下即可单独成陶。
为什么宜兴紫砂这么特别?
中国紫砂史研究学者、《江苏陶瓷》杂志编委袁野综合了目前科学界对太湖成因以及周边地质、气象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大胆猜想:“紫砂之泥天上来。”袁野认为,没有太湖,可能就没有宜兴紫砂。
太湖是我国东部的大湖,关于其成因,有多种说法,主流的包括陨石撞击、潟湖演化、构造陷落等。
其中关于陨石撞击说,南京大学的专家们在太湖周边的岩石上发现了只有在超强撞击下才会出现的特殊痕迹(震裂锥、冲击变形纹)。
制图@好酒地理局
这个撞击影响巨大。袁野推测,撞击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可能波及到了附近的宜兴地区(紫砂的产地),震动了地下的岩石,形成了很多裂缝和空洞。撞击产生的尘埃和碎石,随着水流慢慢填进这些岩石的缝隙里,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沉积和变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多种颜色伴生的紫砂泥矿。
这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太湖边的紫砂泥如此特别,拥有独一无二的“双气孔”结构,其他地方所谓的“紫砂”都无法相比。
在宜兴当地,人们还发现一种叫“土骨”的奇怪东西,似土非土、似石非石、质地坚硬。袁野发现,这种“土骨”和在太湖湖底找到的“石棍”(冲击溅射物)成分很像。
宜兴人早就知道把“土骨”按一定比例掺进紫砂矿里,就能烧制出顶级的“天青泥”。用天青泥做的紫砂壶,泡茶味道特别好,有淡淡的甘甜味,据说长期使用还能帮助改善贫血。这种壶透气性极佳,壶身很轻,表面有细小的孔洞(铁坑),却滴水不漏,养壶的效果也特别快。
▎天青泥隶属于紫泥类,制陶烧造后呈黯肝色,砂性重,砂透感强烈,冻梨色,烧造温略低时则非常明显。图源@视觉中国
“土骨”成分分析显示,其含有很高的铁等元素,这很可能就是陨石撞击的产物。
袁野认为,如果没有那次惊天动地的陨石撞击形成太湖,并改变宜兴地下岩石的结构,可能就不会有今天如此神奇的宜兴紫砂。
作为我国唯一现存以拍打泥片手法成型的传统制陶工艺,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
在七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尽管窑场兴衰更替,窑火却从未熄灭。人类在此栖居已有一万年,制陶历史逾七千年,建城超过两千年,贡茶文化绵延千余年——这些共同构成了宜兴深厚的历史底蕴。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创新的陶瓷文化,更是这座城市的根脉与灵魂所在。
茶酒同源,器为载道
关于紫砂壶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源于宋代,有人说是元代,也有人说是明代。
但根据目前考古和文献的综合研究,比较靠谱的说法是:紫砂壶真正诞生于明代中期,尤其是在明朝正德年间(16世纪初)。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简化贡茶制度,下令“废团茶,兴散茶”。
明末,江苏江阴人周高起写了一本书,叫《阳羡茗壶系》。书里开篇就说:“壶与茶具,用处一耳……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
▎宜兴紫砂壶。图源@视觉中国
可见,饮茶方式的转变,直接带来了对新式茶具的需求——过去的银壶、锡壶和瓷壶不再合适,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泡茶容器,由此助力了宜兴紫砂壶的兴起。
那谁最早做出了紫砂壶呢?
《阳羡茗壶系》记载,最早会做紫砂壶的是宜兴金沙寺的一位和尚,名字已经失传。不过后来,一位名叫“供春”的书童跟着和尚学艺,掌握了制壶的本事。他也因此成了紫砂壶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匠人。
紫砂壶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还被葡萄牙商人带到了欧洲。《宜兴县志》记载:明末时期,紫砂制品远销海外,被欧洲人称为“红色瓷器”,大受欢迎……
图源@视觉中国
紫砂的故事,不止于茶。
在器物的世界里,茶具与酒器本是同根而生,承载着国人千年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记忆。
成语“以茶代酒”源于东汉,《三国志·吴书》记载,吴末帝孙皓嗜酒如命,宾客来访不论酒量,必令豪饮七升以上。大臣韦曜酒量不济,但地位重要,孙皓只好偷偷以茶代酒以示宽容。
图源@AI生成
这段故事,成就了“以茶代酒”一词的文化源头,也侧面印证了茶具在那时与酒器的某种共通性。
历史专家普遍认为,在汉代以后、隋唐以前,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随着时间推移,茶酒文化逐渐分化,器具也朝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演进。
在宜兴紫砂这个独特的陶艺体系中,除了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壶,还有丰富多样的紫砂酒器。
紫砂酒具可追溯至宋代,至明清时期最为盛行。文人雅士讲求“寒夜客来茶当酒”的风雅,但其实不少人茶酒双好,因而催生出酒注、酒壶、酒杯、暖酒壶等多种紫砂酒器。
▎清晚期人物花鸟纹紫砂暖酒壶。图源@视觉中国
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与酒虽各有风味,却往往共饮一器、共享一席。紫砂壶之所以能成为文化符号,正是因为它装下的不只是茶或酒,更是世道人心与风雅趣味。
如今,茶酒器具虽早已各自成型,但“共器同源”的传统技艺依然活跃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紫砂不仅延续了其在茶器领域的经典地位,也正在被重新发掘为酒器的新可能。
一如过去文人“以茶代酒”的洒脱趣味,今天的紫砂也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既传承历史,又呼应当下。
把酒装进紫砂里
白酒刚酿出来时,往往带有涩口、刺喉等不适感,这是因为酒中除了乙醇,还含有有机酸和杂醇等成分。
在贮存过程中,醇与酸的反应会生成新的酯类物质,从而增加酒的果香和花香。例如,乙酸乙酯的生成能够带来明显的水果香气。
也正因如此,陈年白酒香气更为醇厚优雅,口感自然也更为柔和纯正。在这一过程中,贮酒容器的选择至关重要。
图源@视觉中国
陶坛是最常用的贮酒容器之一,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吸附性。
陶坛的微孔结构允许少量空气进入,这种微氧化过程有助于酒体的成熟,从而提升香气和口感。
此外,陶瓷材料能够吸附部分杂质和异味,改善酒的纯净度,且陶瓷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能够保持酒液的温度稳定,避免温度波动对酒体的影响。
紫砂作为一种优质陶土,因其微透气、不渗漏、不透光、导热慢等物理特性,被视为理想的陈酿容器。虽然现在没有太多文献资料对其在白酒贮存中的影响进行佐证,但已有名酒企业进行了成功实践。
制图@好酒地理局
纵观这数十年的发展,紫砂陶瓶不仅是包装材质的提升,更是品牌文化价值持续跃升的见证,最终凝练为泸州老窖卓越品质与独特精神的象征。
而另外一家以“老酒”闻名的企业——舍得酒业的核心贮酒容器正是紫砂陶坛。
2017年,中国生态酿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酿酒科技》杂志上发布的一篇论文中表示:
舍得优质宜兴陶坛(瓶)稳定性高,贮存过程中可加快均相分子溶液向非均相溶液转变,形成以金属离子为中心的络合体,各种风味物质缔和平衡,酒体在陶坛(瓶)中加速自然老熟,透气性好、不渗漏,保证酒在坛(瓶)中继续醇化老熟成为“活”酒,不透光、导热慢,避免了光与酒的化学反应,保持适宜的酒温,有窖内陈酿效果,使酒越陈越香,具有幽雅舒适和妙不可言的“老酒味”或“陈酒味”。
▎舍得坛储酒老酒库。摄影@好酒地理局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前者聚焦于终端产品的文化赋能与品牌升华,后者则揭示了其作为基础贮酒容器促进酒体老熟的内在科学机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印证了紫砂不仅是提升白酒品质的物理载体,更是承载中国酒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媒介。
如今,紫砂与酒正在迈入更深层次的“合作”。
“汾酒紫砂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紫砂与白酒两个行业从器物合作迈向产业共建。
据悉,汾酒紫砂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担任委员会学术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王峰担任委员会艺术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华健、谢强,紫砂九隽代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史小明担任委员会技术顾问;汾酒股份公司总工程师韩英为委员会主任;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龙,江南大学团委书记汪超为委员会副主任。
通过建立产学研体系,推动组织层面的长期协作,该研究院将为两个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
图源@iFeng酒业
更重要的是,这一合作突破了传统文化“自我保留”的封闭模式,实现了非遗之间的互相激活与彼此赋能。紫砂与汾酒的结合,是一次非遗之间的联姻,更是传统与未来的对话、文创与制造的合谋。
从器物融合到产业协同,从文化创新到市场拓展,紫砂与白酒的相遇,不只是一次包装升级,更是一场跨越时代的美学与工艺重构。
在“新国潮”兴起的当下,这样的合作正在为中国传统工艺走向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可能,也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资料:
[1]刘汝醴.漫谈宜兴紫砂工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0,(02):109-112.
[2]蔡述亮.宜兴窑探秘[J].大众考古,2024,(02):85-90.
[3]李珊.宜兴紫砂矿物原料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4]张昆.浅识紫砂矿料的诞生及性质[J].山东陶瓷,2020,43(04):48.
[5]袁野.紫砂之泥天上来[J].江苏陶瓷,2018,51(02):17-20+16.
[6]王鹤年,陈旸,盛雪芬,等.太湖冲击坑:沉积岩中冲击变质现象新证据[J].地学前缘,2024,31(06):320-330.
[7]张鹏,李娇侠.宜兴紫砂陶矿分布与材质特性研究[J].中国陶瓷,2022,58(01):65-70.
[8]周子钦.因势而为的宜兴紫砂[J].江苏陶瓷,2020,53(02):12-13+18.
[9]袁天云.中国茶具发展与文化[J].福建茶叶,1992,(04):44-47.
[10]钟立飞.茶文化与酒文化比较试说[J].农业考古,1994,(02):62-67.
[11]陈甜,刘永彬,吕莉,等.白酒酿造工艺对风味物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24,(12):119-125.
[12]王晓平,邹永芳,胡永松.舍得酒历史文化及酿造技艺的创新研究[J].酿酒科技,2017,(12):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