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甜品店时发现一个怪现象:曾经排队抢购的泡芙,如今孤零零躺在柜台角落,连奶油馅儿都透着几分寂寞。朋友圈晒泡芙的照片少了,网红甜品店的C位也让给了马卡龙和巴斯克蛋糕。泡芙,这个曾经甜点界的顶流,怎么就突然不香了?
一、被时代抛弃的"初代网红"
记得十年前,某连锁品牌泡芙店开业时,排队盛况堪比春运。酥脆外壳咬开瞬间,冰凉奶油爆浆而出的幸福感,是无数90后的青春记忆。但如今打开外卖软件,泡芙品类下清一色"满30减5"的促销标签,销量却还不及新式奶茶的零头。
"不是泡芙不好吃,是它没跟上我们变心的速度。"95后小林的话很扎心。当甜品界卷出芝士草莓瀑布蛋糕、会发光的芋泥啵啵杯时,泡芙还是那个圆滚滚的老样子,连 Instagram 的打卡构图都十年如一日。
二、甜蜜的负担:当代人的饮食焦虑
走访多家甜品店发现,传统泡芙的奶油馅料占比高达60%。某品牌经典款单个热量突破300大卡,相当于慢跑40分钟才能消耗。在健身博主天天科普"反式脂肪酸"的今天,看着配料表里植物奶油和糖浆排在前三位,年轻人的手默默缩了回去。
"现在吃甜品更像在玩俄罗斯轮盘赌。"营养师王敏开玩笑说,"大家宁愿选标注了零卡糖的甜品,哪怕知道可能只是心理安慰。"相比之下,主打低糖的日式泡芙和豆乳泡芙虽然销量稍好,但终究难成主流。
三、甜品界的"内卷"受害者
走进任何商场甜品区,都能感受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铜锣烧会拉丝了,雪媚娘能爆三重馅了,连蛋挞都进化出麻薯夹心。反观泡芙,除了把奶油换成卡仕达酱,或是给酥皮撒点巧克力粉,实在缺乏新故事可讲。
更致命的是价格困局。菜市场旁的老式泡芙5元两个,高端甜品店改良版卖28元一个。前者让人觉得"廉价感太重",后者又让人嘀咕"不如买块蛋糕实在"。某连锁品牌市场总监私下透露:"泡芙的毛利率比蛋糕低15%,我们自然更愿意推新品。"
四、消失的仪式感: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以前和闺蜜分享一盒泡芙,能聊整个下午。"28岁的文案策划阿紫回忆道,"现在甜品只是拍照道具,泡芙既不够上镜,又没法拎着边走边吃。"当代人对甜品的需求早已从"味觉享受"变成"社交货币",而不能插蜡烛、不能写祝福语的泡芙,自然在朋友圈大赛中败下阵来。
更现实的是生活节奏的改变。外卖小哥小陈说:"现在送十个订单里,八个是咖啡配贝果。泡芙?一个月碰不到两单,还都是老人家给孙子买的。"
泡芙会消失吗?或许不必太悲观
在巴黎老牌甜品店Fauchon,泡芙仍是经久不衰的招牌;在日本北海道的街边小店,现灌冰淇淋泡芙永远排着长队。或许泡芙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场华丽的转型。
已经有敏锐的商家开始行动:成都某店推出麻辣小龙虾泡芙,上海烘焙坊把泡芙做成迷你汉堡造型,还有商家开发出冷冻泡芙胚子,让消费者在家DIY各种创意馅料。这些尝试虽然尚未形成风潮,但至少证明——只要奶油还会爆浆,泡芙就永远有翻红的可能。
你上次吃泡芙是什么时候?来评论区聊聊记忆里最惊艳的那一口奶油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