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度潮来袭,酒企的“青春焦虑症”正在频频“发作”。2025年的白酒江湖,一场“度数革命”正悄然上演:
……
这场集体行动的导火索,是白酒主力消费群体的代际断层:50后、60后逐渐退场,70后、80后消费缩水,而年轻人对白酒的接受率仅19%,远低于啤酒(52%)和果酒(29%)。当Z世代掌握消费话语权,酒企不得不承认:“得青年者得天下”——近4亿年轻群体撬动着11万亿消费市场。
年轻人想要什么酒?
微醺不辣喉,拍照要出片
传统白酒与年轻人的矛盾,本质是两种饮酒文化的碰撞。首先是口感之争——83%的年轻人偏爱20度以下酒饮,辛辣的“酒桌炮弹”让位于“清爽微醺”。一位95后调酒师调侃:“父辈品的是52度的人生厚度,我们要的是9度的情绪浓度。”
其次是场景之变——商务宴请的“面子酒”失宠,露营、音乐节、闺蜜自拍局成为新主场。汾酒凭“桂花泡酒”的国风美学刷屏抖音,年轻人把酒瓶摇成“撒落满天的星星”。
此外,还涉及价值重构。年轻人愿为“心价比”买单——酒鬼酒“万里走单骑”联名酒被网上秒抢,只因包装设计元素戳中“世遗情结”;黄盖玻汾年销增长30%,印证了“50元也能喝出高级感”的性价比哲学。
降度的技术博弈:风味保卫战
事实上,白酒的“青春躁动”下,在酒体设计者眼里,酒精度每降1度,都是风味的生死考验:浓香型白酒原酒达70度,降度易引发酒体浑浊、风味流失。五粮液借AI勾调平台锁住香气,洋河用“小分子技术”保留醇厚感,成本不降反增,降度对白酒来说,可谓技术的天花板。
从拓宽市场的角度,推出低度酒更易突破海外烈酒税门槛,成为白酒国际化的跳板。典型的例子是30度青花汾在欧美清吧化身“China Sour”,让威士忌爱好者惊呼“白酒也能这么玩!”。
而另一方面,观点的碰撞则显得尤为刺耳:有专家警告,若盲目追求“谁更低度”,可能导致白酒丧失陈年价值;某品牌策划师更是直言:“低度酒无法升值,放弃时间属性等于自毁长城”。
争议:降度是解药还是妥协?
伴随低度酒纷纷下场,形成新的博弈,行业对低度化路径的分歧也日益尖锐。乐观派视其为增量引擎:低度酒市场以30%年复合增长率狂奔,2025年规模将达740亿;江苏、广东等地的低度酒消费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度国窖已在部分区域卖过高度款。
保守派担忧文化稀释:当白酒降至20度以下,与预调鸡尾酒的界限日渐模糊。酒文化学者疾呼:“度数可调整,灵魂不能淡!”过度依赖果味香精,可能让白酒沦为“无根的潮流饮品”。
折中路线悄然兴起,头部酒企以“双线战略”破局——例如茅台保留53度飞天的同时,也曾试水用“酱香拿铁”充当年轻人接触酱香的“引路人”;泸州老窖让6度果酒与52度特曲并行,实现“入门款引流,经典款锁客”。
挑战:比降度更难的是“破壁”
酒企也正逐渐意识到:度数只是表象,其代表的代际鸿沟,本质可能在于话语体系的错位,破除体系的壁垒,恐怕需要更多的文化阵痛与割舍。如:
营销语言再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方式,江小白凭“文案瓶”杀出重围干脆更名“瓶子星球”,证明年轻人要的不仅是“千年传承”,还有“情绪金句”;五粮液把体验店开进上海潮饮吧,用“餐+酒+IP”组合半年创收8000万,无疑是最新的例证。
文化符号解构。符号化是Z时代群体的通识,将文化元素符号化是00后的特征之一。汾酒把6000年酿酒史转化为“桂花泡酒”的诗意,泸州老窖用主打低度产品的新酒业公司和“百调”,接轨青年亚文化。正如专家所言:“让年轻人觉得这是‘我的酒’,而非‘父辈的酒’”。
价值共识重建。成都玉林路的小酒馆里,调酒师正将汾酒、青提与龙井茶摇匀,倒进饰有桂花冰球的杯中。年轻人举杯拍照,#白酒神仙喝法#标签再次冲上热搜。不远处,几位银发顾客抿着52度经典款相谈甚欢——同一张酒单,装着两代人的微醺宇宙。
白酒的降度运动,表面是数字游戏,深处却是传统行业与青春消费的和解实验。当29度的五粮液与6度的泸州老窖涌入市场,真正的考题在于:降度只是门票,而要让年轻人真正“干杯”,还需让千年酒香飘进他们的精神角落。毕竟,征服年轻人的味蕾可能只要一度,但征服他们的心,需要重新酿造整个文化。
“酒企纷纷化身‘度数魔术师’,但魔术的终极秘密不是让酒变淡,而是让青春与传统在杯中共振。”
——这场实验的答案,终将由年轻人的舌尖与朋友圈投票决定。(李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