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喜欢过节,一年当中节日不断。对于节日的真正意义,很多人却并不理解。
所谓节日就是在共同的时空环境下,由参与者共同举行的仪式行为,表现的是人类对时间、对自然界、生命节律的敬畏和礼赞,而对共同时空感的神圣化构建正是节日的宗旨。无论是端午节,还是中秋节,都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人们吃到了美食,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一种传统,还要赛龙舟,喝雄黄酒。这些吃的东西似乎和节气变化有关系,起码可以保证营养,保证人们不受湿气的侵扰。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大家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喝桂花酒,算是一种休憩。中秋节正是各种瓜果成熟的季节,人们可以吃月饼,也可以吃苹果和梨,可以吃石榴,吃其他的水果。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月圆代表着团圆。好像只有中秋节和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似乎半年团圆一次,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团圆的喜悦。中国人在除夕夜守岁和团圆是节日庆典核心概念的仪式化。守岁是象征性的拒绝进入黑暗的休眠状态,拒绝死亡的表现。团圆是个体归属感的实现,在传统的中华社会里,归属感就是归属家族的感受,所以团圆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仪式行为。在节日里,人们要尽量快乐,不要哭哭啼啼,除非每年的清明节和七月十五,两个烧纸的节令,人们要哭哭啼啼。其他的节日,大家都要高高兴兴的。
在节日里,人们可以暂时获得休息,可以吃点美食,营养身体,心灵也得以放松。古代社会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大多数人都是农民,需要在劳动之余获得休息。节日正好填充了人们枯燥乏味的生活,让人们在劳动之余获得休息,吃一点美食,让身体恢复体力。同时节日里各种民间戏剧兴起了,各种娱乐活动兴起了,再闹也不为过。中国的民间戏剧似乎与节日庆典有着血肉相依的关系,大多是喜剧性的,是大团圆的,是众生狂欢的,似乎是一种民族生存的本能。很多人不理解戏剧的结尾,为什么大多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就像唱歌一样,结尾要拔一个高音儿,叫做唱高调。其实无论是戏剧还是唱歌,都在鼓舞人们的精神,要让人们充满勇气和力量,让人们继续劳动,而不是总弄成悲剧,总是唱歌低沉,让人们失去勇气和活力。虽然贵族更喜欢欣赏悲剧,认为悲剧比喜剧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艺术性更高级,但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还是更喜欢通俗的喜剧,甚至插科打混,无理取闹,他们都是可以接受的。
有了节日的调剂,农民的生活就不再枯燥乏味,甚至他们总是盼着节日的到来。在节日力,他们不但可以吃美食,歇着,还可以欣赏文艺节目,简直就像过年一样。倘若真的过年了,他们就更高兴了,会把一年中攒下的好吃的拿出来吃掉,会买新衣服,会放鞭炮,会全家团圆,在一起包饺子,在一起守岁。人生就短短的几十年,倘若总是愁眉苦脸,总是不好的。一家人在一起守岁,在一起过年,怎么说都算感触深刻的,对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起码感受到了欢乐。过年的时候,人们还可以在一起看戏剧,逛大街,买年货,自己制作年货,怎么说都洋溢着热情和快乐。人生来就惧怕死亡,倘若每年都取消的节日,而且人们都面对漫长的无法排遣的孤独,面对着无法解除的繁重的体力劳动,那么几乎每个人都会生不如死,甚至很多人因为惧怕死亡而自绝于人间。幸好每年都有一些节日,都可以让人们获得休息,获得精神的愉悦,那么人们就会沉浸在这种愉悦氛围中,盼望着下一个节日到来,当然也就不再惧怕死亡,甚至早已经忘掉了死亡的随时来临。
古代没有电灯泡,人们点油灯要节省,不然就会造成太多的浪费,家里吃不消。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下山后就赶快睡觉,避免点油灯耗油太多。但在节日里,他们却可以点起油灯,甚至点燃火龙,一群年轻人玩起来,火花乱溅,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人们可以赛龙舟,自己制作雄黄酒,自己制作月饼,自己制作饺子,自己制作汤圆,只要能自己制作的,就不花钱购买,这当然是古人的习气。倘若放到现在,人们大多都要购买了,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不是很贵。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挣了钱就是要消费的,倘若自己制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一定省钱。当电视和互联网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很多人在守岁的时候要看春节晚会,似乎春节晚会可以烘托喜庆的气氛。但春节晚会的质量每况愈下,人们也就不再计较多少了,只是图个热闹,却不稀罕其中的内容。节日因为全民参与而变得伟大,因为上千年的传承而变得伟大,因为所有人都投身其中,都默默传承而变得伟大。
节日的意义并不在于吃美食,也不在于团圆,更不在于神圣化的迷信,而在于对生的庆祝,对死亡的拒绝甚至超越,起码在情感上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即便有很多仪式,甚至有很多迷信活动,也仍然表达了人类对时间、生命、自然界的敬畏和礼赞。节日不可能被完全取消,即便经济飞速发展,节日也仍然会延续下去,虽然会有一些变化,但节日本身的意义没有变,节日文化的初衷也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