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和胃癌分别位居我国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和第3位。消化道肿瘤占新增恶性肿瘤病例超过25%,死亡病例超过30%,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十分关键。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早癌的治疗已由外科手术逐渐被内镜下治疗所取代。ESD术已经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线治疗方法。
案例简述
消化内科
案例1: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微创根治
患者84岁高龄女性,结肠镜发现直肠6.0cmX5.5cm侧向发育型肿物。
方案:行ESD整块切除,完整保留肛门功能,术中出血量<5ml。
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无蒂锯齿状病变,伴异性增生(局灶高级别内瘤变),切缘阴性。患者2天进食,5天出院,随诊中无特殊。
「Case」
案例2:直乙交接处巨大隆起型肿物内镜下切除
患者52岁男性,肠镜发现直乙交界处6.0cmX5.0cm宽基底隆起型肿物,肿物几乎阻塞肠腔,难以观察全貌,术前病理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传统手术需切除肠段。
方案:ESD完整剥离,避免肠段切除。
结果:术后病理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切缘阴性。无需追加手术。患者术后第2日进食及下床活动。
什么是ESD?
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是一种先进的内镜微创手术,通过特殊电刀像“剥果皮”一样逐层分离黏膜下层,精准切除消化道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核心优势
✅ 根治性切除:整块切除病灶,显著降低肿瘤残留与复发风险。
✅ 器官保全:避免传统外科手术对器官的损伤(如胃、肠切除)。
✅ 创伤极小:体表无切口,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通常3-5天)。
✅ 病理诊断更准确:提供完整组织标本,助力精准分期。
ESD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 —— 哪些情况适合ESD?
1. 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
直径大于2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
2. 胃肠道早癌
- 绝对适应证:
①直径>2cm的黏膜内癌(cT1a),分化型癌,不伴溃疡
②直径<3cm肉眼可见的黏膜内癌(cT1a),分化型癌,伴溃疡。
- 扩大适应证:
直径<2cm肉眼可见的黏膜内癌(cT1a),未分化型,不伴溃疡。
除以上条件的胃癌,伴有一般情况差,外科手术禁忌症或拒绝外科手术者可视为ESD的相对适应症。
3.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指一大类消化道上皮以下组织起源的实体肿瘤,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囊肿等。
禁忌症—— 哪些情况不宜进行ESD?
1. 明确有淋巴转移的早期胃癌。
2. 癌侵犯固有层。
3. 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或存在血小板低和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停药或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ESD治疗。
4. 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麻醉的患者。
结 语
“早发现、早切除、保功能”
—— ESD为消化道早癌患者提供根治性解决方案,内镜下切除可以避免外科大范围的手术创口,完整保留胃肠道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属于“超级微创”范畴。
消化内科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