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看似粗犷质朴的茶砖,内里却暗藏玄机——点点“ 金花”璀璨绽放,成就了它在黑茶王国中独树一帜的地位,这便是享誉四方的 茯砖茶。
然而,这块承载着金花奥秘的茶砖,远不止茯砖一个名号——它因在 三伏天筑制而得名“ 伏茶”,又以其 药效堪比中药土茯苓( 利湿)而美称为“ 茯茶”。
相传在陕西泾阳茶商运送安化黑茶途中,突逢大雨以致茶叶尽数淋湿,却在 闷热的伏天绽放出金花、散发奇异 菌香……伏天便成为筑制茯砖的关键时节。
而“官茶”、“府茶”之名则烙印着清代严苛的“ 官引”茶法!彼时茶商运茶入西北,都会有 三成至五成砖茶被兰州府“剪角”作为 税金, 专供官府销售。
余下的茶砖才能由茶商按照朝廷指定区域销售,此即为“ 附茶”的由来。如清代学者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记》所载:“ 附茶者,商为官制易马之茶,而因附运者也。”
从三伏天的炙烤,到官引制度的烙印,茯砖茶每一个别称的背后,都沉淀着一段厚重的故事!探寻茯砖茶成名的背后,藏着一段争锋相对的制茶传奇……
陕湘两地的茯砖茶渊源?
一提到茯砖茶,陕西 泾阳和湖南 安化这两地总是紧密相连!据清末高官赵尔巽《清史稿》记载:顺治元年( 1644年)定 易马例, 泾阳已有茯砖茶。
甘肃西商大引26096引,于西宁、庄浪、洮岷、河州、甘州各地方行销……每引行茶100斤,作为10篦,每篦2封,每封5斤。
——《清朝通典·食货八·茶课》 嵇璜(著)
这段文字具细揭露了清朝时甘肃茶商引进的 泾阳砖,是以每封 5斤、每 2封装一篾篓(称为"一篦")、每引茶 10篦的规格行销青海、甘肃一带。
寥寥数语,勾勒出泾阳茯砖茶 规模化、标准化的贸易图景。有道是:“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其原料根基在千里之外的 湖南安化。
《中国茶经》明确记载:早期的泾阳茯砖,正是将 湖南安化所产的黑毛茶,踩压成重达 90公斤的篾篓大包,长途跋涉运抵陕西泾阳后才筑制成型。
可以说,安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的优质黑毛茶,是泾阳茯砖不可或缺的“血肉”。但 原料来自安化、筑制却在泾阳,难免掀起茯砖茶的“ 本源之争”。
而这场争论在二十世纪达到白热化——抗战前,泾阳凭借靠近西北市场的优越地理位置、及日臻成熟的筑砖工艺,成为 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 加工中心。
鼎盛时期,泾阳一带拥有 天泰通、裕兴重等近百余家茶厂。直至 1951年,这些茶厂统归“ 泾阳人民茯砖加工厂”,生产加工著名的“ 人民牌”茯砖茶。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 1958年,中央政府以“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 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 多快好省原则”为由,下令将茯砖茶加工任务 全部移交给湖南承担。
延续数百年的“泾阳筑制”时代,自此正式落幕!而当茯砖茶的生产重任落到湖南肩上时,他们面临的不仅是 生产转移,更是巨大的 技术挑战。
西北茶商甚至扬言安化有“三不能制”—— 没有泾阳的水不能制(水质影响发酵); 气候不同不能制(温湿度影响发花); 没有泾阳压砖技术不能制。
这并非空穴来风,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及战后,安化境内的公私营茶厂都曾多次试制茯砖,但核心难题—— 发花始终未能成功解决,导致屡屡以失败告终。
直到 1950年2月,国营安化砖茶厂成立后,在茶工、技术人员及生物学教授的无数次研究试验下,湖南第一片品质合格的茯砖茶于 1953年3月试制成功。
首片茯砖的成功只是起点, 1956年安化又实现工艺革命—— 手工筑制改为机械压制,并将茯砖茶规格定型为 每片净重2公斤,大批量生产供应西北地区。
自此,彻底结束了安化数百年来只为泾阳供应茯砖茶原料的被动局面。至 1958年,安化甚至创新建立了“ 人工伏天系统”,实现 不受时令限制生产茯砖茶……
纵古观今,茯砖茶的发展史是一部跨越历史长河的制茶传奇——始于安化的青山绿水,成于泾阳的匠心筑制,最终又在安化完成涅槃重生。
从“ 泾阳手工筑制”到“ 安化机械压制”,不仅仅是加工产地的迁移,更是一段 技术攻坚、产业升级以及 国家经济布局调整的壮阔历程!
如今,无论是努力复兴传统的陕西咸阳、还是持续创新的湖南安化,都在传承着这份独特的黑茶瑰宝,共同讲述着茯砖茶香飘万里的故事……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清史稿》(赵尔巽 著);《清朝通典·食货八·茶课》(嵇璜 著),《安化茯砖茶的起源》(安化县人民政府);《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陈宗懋、杨亚军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