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冰箱,看见那排圆滚滚的鸡蛋,突然就馋溏心蛋了。你别说,这玩意儿看着简单,真要煮得蛋黄半流心、蛋白嫩乎乎的,还真得有点小讲究。
记得小时候看我妈煮鸡蛋,总是随手一丢进热水里,要么蛋白老得像橡皮,要么蛋黄全稀的没法拿。后来自己住了,才慢慢摸出点门道 —— 原来这第一步就错了,鸡蛋啊,得冷水下锅。
你想想,冷鸡蛋突然扎进热水里,那蛋壳不就跟人猛地进桑拿房似的,一激灵就裂了缝?蛋白顺着缝往外冒,煮出来坑坑洼洼的,看着就没食欲。冷水下锅就不一样了,水和蛋一起慢慢升温,蛋壳和蛋白循序渐进地适应热度,就跟给它们做了个热身运动似的,很少会破。
我一般会把鸡蛋轻轻放进锅里,再加没过鸡蛋两指节的冷水。对了,要是鸡蛋刚从冰箱拿出来,最好先在室温放十分钟,不然内外温差太大,还是容易破。你看,就这么个小动作,能少走不少弯路呢。
等水烧开的那几分钟也挺有意思的。刚开始锅底冒小泡泡,像小鱼在吐气,慢慢的泡泡越来越多,最后咕嘟咕嘟翻滚起来,带着鸡蛋在水里轻轻晃悠。这时候就得赶紧看表了 —— 六分钟,不多不少。
为啥非得是六分钟呢?我试过五分钟,蛋黄太稀,拿出来一剥就流得满手都是;七分钟吧,边缘又有点发硬,少了那种入口即化的顺滑。就六分钟,蛋白刚好凝固得扎实,用筷子夹起来不会软趴趴,蛋黄中间是橙黄色的半流质,裹着一层微微凝固的外衣,咬一口,蛋黄慢慢流出来,混着蛋白的清香,啧啧,那滋味。
煮到时间赶紧关火,把鸡蛋捞出来冲冷水,或者直接泡在冰水里。这一步也关键,就像给鸡蛋 “刹车”,不然余温会让蛋黄继续熟下去,溏心就变成实心了。我家厨房总备着一碗凉水,就为了这时候用,看着鸡蛋在冰水里 “滋滋” 冒气,心里就踏实。
剥蛋壳也是个技术活,刚从冰水里捞出来的鸡蛋,壳和蛋白之间有层水汽,轻轻一磕,顺着裂缝就能完整剥下来。有时候着急,剥得坑坑洼洼的,虽然不影响吃,但看着就差点意思。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候?明明味道一样,颜值不够,总觉得少了点幸福感。
其实刚开始练的时候,我也失败过好多次。要么煮过头,蛋黄硬得噎人;要么时间不够,蛋白还带着点生腥气。后来发现,除了时间,火力也很重要。水开之后别一直大火猛煮,转成小火让水面保持微微沸腾就行,不然鸡蛋在锅里撞来撞去,照样会破。
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煮两个溏心蛋当早餐。有时候配面包,把蛋黄抹在吐司上,撒点黑胡椒;有时候泡在面里,用筷子戳破,让蛋黄混着汤一起喝。简单是简单,却总觉得比外面买的好吃。可能就因为是自己亲手煮的吧,带着点烟火气的温度。
前几天朋友来家里,我给她煮了个溏心蛋,她惊讶地说:“原来你还有这手艺?” 我笑着说:“哪是什么手艺,就是摸准了鸡蛋的脾气。” 其实做饭这事不就是这样吗,不用多复杂,用心琢磨琢磨,普通的食材也能做出不一样的味道。
你平时煮鸡蛋都是怎么煮的?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小窍门?要是还没试过这种冷水下锅煮六分钟的方法,有空真可以试试。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一个简单的溏心蛋,也能带来这么多小满足。
最后呀,要是觉得这方法有用,不妨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说不定下次还能给你分享点别的小妙招呢,祝大家都能好运连连,财源滚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