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在商场见过它们吧?西贝的莜面、云海肴的米线,以前逛累了就钻进去,百八十块吃得暖乎乎的。可现在呢?有的店悄悄撤了招牌,有的想改现做却处处卡壳。
夹在夫妻店的低价和高端店的精致中间,百元餐饮像被架在半空,成本降不下来,客人留不住,连创始人都愁得喘不过气。
这曲悲歌里,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难?它们到底怎么一步步走到这步的?
前几天去金融街购物中心,下了扶梯我突然就愣了,对面那家云海肴没了,曾经亮着暖黄灯光的招牌空荡荡的,只剩旁边的西贝还开着门,可里面坐的人,比以前少了一大半。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有些常去的店,走着走着就没了,有些习以为常的选择,突然就找不到了,有些想把家常味做给更多人吃的人,走着走着就停在了半路。
就像云海肴的赵晗,才40岁啊,突然就心梗走了。我总想起以前在他家吃小锅米线的样子,汤头鲜得能喝完,现在再想,却连店都见不到了。
还有西贝,以前带孩子出去吃饭,首选就是它,儿童餐分量足,菜不辣,一家人吃得热热闹闹。可这阵子再路过,门口排队的人没了,连店里的笑声都淡了。
你发现没?这些人均百元的餐饮品牌,好像一夜之间就陷入了难局。
它们明明是跟着中餐连锁化的好时候起来的,想做中国的麦当劳,想把西北菜、西南菜做成像必胜客那样的国民选择,融资一轮又一轮,西贝融了4轮,云海肴2012年就拿了A轮,都快摸到IPO的门了。
可谁能想到,钱拿得越多,担子越重。店开得越广,难题越多。
为了规模化,它们拼了命搞标准化,西贝搞一页纸菜单,SKU减了又减,云海肴跟云南农垦合作建中央厨房,北京那1万平米的加工中心,要管食材初加工、肉类熟制,还要冷链配到各个门店。
这样做是好,口味稳了,后厨小了,还能满足商场不能用明火的规矩,可中餐的魂,不就是那口现炒的香吗?
预制菜能保证不难吃,但绝做不到惊艳。我们中国人的舌头多刁啊!第一次吃觉得还行,第二次、第三次就腻了,总盼着能咬到一口锅气,能尝到食材刚出锅的鲜,可预制菜给不了。
荣小馆能现做,可人家客单价近两百,比西贝贵一半,比云海肴贵两倍!你说百元餐厅学得来吗?学了,成本蹭蹭涨,一提价客人转头就走,不学,客人嫌口味差,下次再也不来。这不是两难,这是把人逼到墙角啊!
现在的一百块,跟以前能一样吗?以前逛商场,看到西贝、云海肴,不用多想就进去了,觉得百八十块吃顿好的,值。
可现在呢?花一百块之前,总得琢磨琢磨,这菜新鲜吗?能吃舒服吗?值不值这个价?大家的钱包捂紧了,对体验的要求反而更高了。
可西贝们呢?标准化的口味跟不上需求,门店收入少了,可房租、工资、中台成本这些刚性支出,一分都没少。收入降、成本涨,这不就陷入死循环了?
云海肴就是最明显的例子,2019年150多家店,2024年还是150家,2025年又少了5家。六年啊,别说扩张了,连守住原来的规模都难。
西贝想改现制门店,可哪有那么容易?商场的后厨能不能改?出餐速度能不能跟上?现做的口味能不能稳?最关键的是,钱够不够撑?这些问题,哪一个都能让人头大。
还有人说出海是出路,可云海肴新加坡那事儿还在眼前呢!食品安全出问题,CEO当庭认罪,餐饮哪是换个地方开店就完了?
你得懂当地的风土,得有够强的管理,得把安全刻在骨子里。这些品牌连国内的坎还没完全过去,出海谈何容易?
有时候我看着商场地下一层那些换得像走马灯似的店,就觉得心疼。
百元餐饮夹在中间最难受,比不过路边夫妻店成本低,人家两口子守着小店,欲望不高,能活下去;又比不过高端餐厅,人家客单价高,能扛住成本。
它们的创始人、投资人,还有那些店面合伙人,谁不想把店做好?可现实一次次打脸,想标准化怕丢了味,想现做又怕涨了价,想扩张又怕踩了坑。
其实不是它们不够努力,是时代变了。我们以前愿意为方便、稳定买单,现在更想为新鲜、值得掏钱。
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周末聚餐的莜面、米线,不是不好了,是还没跟上我们变了的需求。
我总盼着它们能挺过去,盼着下次逛商场,还能看到西贝熟悉的红色招牌,还能闻到云海肴小锅米线的香味,毕竟,那些能让我们带着家人轻松坐下吃饭的店,多一个,就多一份生活的暖意啊。可不知道,这份暖意,还能留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