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学习国学文化的掀起,《黄帝内经》自然成了人们喜欢阅读的书籍之一。讲解深奥的《黄帝内经》书籍很多,笔者选了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其成的《张其成讲黄帝内经:活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一书阅读。该书分三章,十三节,六十四讲。张博士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通俗的语言,将《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养生宝典之精髓娓娓道来。读后,笔者为古人以“精气神”为核心的一些养生智慧所感悟。
对《黄帝内经》的概念性印象
《黄帝内径》流传的版本很多,其书名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最早一部目录文献《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记载。到西晋,皇甫谧第一次提出《黄帝内经》就是《素问》和《针经》(后称《灵枢》)两个部分。两部分各为九卷,即《黄帝内经》共十八卷。但这些书名的版本流传至今,纯属不易。《素问》到唐代已残缺不全,幸运在唐玄宗时出了一位叫王冰的大学者,从他老师那里得到了一个秘本,于是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注成《素问》二十四卷。张博士讲解用的就是这个版本。《灵枢》在北宋时期已经在国内失传,好在此书高丽国(今朝鲜)保存较好,最终由皇帝宋哲宗同意用《册府元龟》一书换回。还有南宋的史崧,家里秘藏了《灵枢》版本,他不仅校对整理,而且公布于世,可惜后来他的原刻本也不存在了。幸好元代和明代的一些刻书家,根据史崧的版本重新翻刻才保留下来。《黄帝内经》还有另外两种版本,一种是唐代初年杨上善编撰,后来在国内失传的《黄帝内经·太素》版本。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到了日本时,随身带去的书籍中就有这本书。后此书一直藏在日本京都的皇家寺院,是一个叫杨守敬的中国人花重金买了此书的影印本带回中国。 另一种是2011年5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保存最完整的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刻本《黄帝内经》版本,距今将近680年。
那么《黄帝内径》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什么书?张博士用三个“第一”、两把“钥匙”作了概括,即:《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学的经典,是第一部养生学的宝典,是第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是打开生命密码的钥匙,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黄帝内经》不是黄帝写的,是西汉中期由后人把世代相传、围绕“生命”而展开的百科知识最终汇编成书的。因为汉代人最崇尚黄帝,尊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托名“黄帝”显得这部书有最高的神圣性、权威性,所以《黄帝内经》也是一部对话体的著作,大部分是黄帝问,大臣答,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叫岐伯。
历久弥新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张博士在讲《上古天真论》中,对岐伯答黄帝为什么上古之人能活百岁之问的养生思想论述时强调:在“阴阳中和”的古人养生总原则下,表现为饮食、起居、运动、精神四个方面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的古人养生四大方法,竟然比现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的“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之含义,除戒烟(当时还没有香烟)没讲外,还多了一个“起居”。古人有如此超前的思想,让笔者深感敬佩。但问题是包括笔者在内的现代很多人,却违背这些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而耗伤了精气神,或早衰,或得病。就说饮食吧,张博士说:“几千年以前的人,在基本上吃不饱,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还讲‘饮食有节',何况吃得太饱了,营养过剩的现代人,肥胖和心血管病患者越来越多,不强调,这怎么行?”说得对!笔者以前也肥胖并是一个高血压患者,一次意外的息肉手术,遵医嘱坚持清淡少吃;半年后,不仅让笔者减了肥、降了压,而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停药。三年以来血压均保持正常,虽不知道以后是否仍稳定,但笔者确定“饮食有节”,对降血压有益。
不得病的方法是“治未病”体现
阅读张博士一书,笔者才发现《黄帝内经》了不起的地方,还讲了怎样不得病,即“治未病”,就是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就预防,最终能够不得病。
那怎样不得病呢?首先,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对于一切可以致病的外在的风、寒、暑、湿、燥、火等虚邪贼风,要按时回避它。其次,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要淡泊名利,少欲望,只有达到极度的虚无,守住极度的宁静,并吸收天地万物的元气于体内,才能让元气顺从人体的经络通畅运行,实现人的精神内守。如能做到这样,古人说:“病安从来”,但如今很多人外务多,不离手机,心神外驰得好像没有安宁,有的心里还抑郁、焦虑,耗伤了精气和神气而致病。那张博士正好为我们开出了一剂不得病的古代良方。
四季养生法则唤醒着现代人
张博士在讲《四气调神大论》中,详细介绍了“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的四季自然养生要诀。如:春三月要晚睡早起,要“披发缓行”,让阳气自然生发,并注意养肝;夏三月也要晚睡早起,要“无厌于日”,适当接受阳光,并重在养心;秋三月要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大体一致,并养肺滋阴;冬三月要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再起床,并养肾藏精。这让笔者恍然大悟,原来被现代“科普”所倡导的这些古代养生窍门,竟出自《黄帝内经》,那当然源自它的超前智慧。我们多数人都体验过的,按照这四时睡一段时间后,人就忽然有清醒、轻松,精神了许多的感觉,不是吗?但问题是不能坚持。一些人经常熬夜,身心疲惫,这与在夏时贪凉,认为在空调间度过不出汗一样,久而久之会伤精气神。这个要当心啊!
五色五味与五脏之说真神妙
张博士讲《五脏生成篇》时,在详细阐述五色、五味与五脏之气相配合的对应关系时说:古人认为,“赤色配合的是心,白色配合的是肺,青色配合的是肝,黄色配合的是脾,黑色配合的是肾”“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通过阅读笔者理解到,虽然苦味食物清心除湿,辣味食物养肺理气,酸味食物补肝开胃,甜味食物补脾养血,咸味食物滋肾补阴,但关键还需适度。可现代人饮食往往单方面追求刺激口感,导致五味失衡而伤害身体。书中指出:过食苦味会伤皮肤毫毛,过食辣味会伤指甲,过食酸味会伤肌肉嘴唇,过食甜味会伤骨骼头发,过食咸味会伤血脉。这实用的五色、五味与五脏之说,让笔者懂得了只有不偏食,才能守住精气神的道理。
《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有人说,《黄帝内经》出自古代久远,有些观点过迟了。对此,张博士指出:“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说,可以怀疑,但不要轻易否定,要想一想古人这么说的道理何在。要真正读懂《黄帝内径》,必须先学习《易经》,还要学习《道德经》《论语》。”因此,对于初学《黄帝内经》的笔者,此养生感悟浅薄得还不及皮毛。但笔者坚信,《黄帝内经》留给我们的古老养生智慧,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们继续学习,顺应自然,回归本真,活出中国人应有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