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几道摆盘精致的菜,等菜上齐,一桌年轻人围着菜品拍照,拍完再借着餐厅氛围自拍……如今,“漂亮饭”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漂亮饭”指摆盘精致、色彩丰富易于“出片”的饭,食客吃“漂亮饭”,不仅是为了吃饭,更是为了能拍出美照。如今,不少商家为满足这种“情绪价值”,通过装修、灯光、摆盘等方式为食客营造更好的拍照条件。与此同时,自制“漂亮饭”教程在短视频网站收获数万点赞量。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当代年轻人独特的消费逻辑。
#一个周末吃了5家“漂亮饭”
在上班族小陈看来,吃“漂亮饭”社交目的要大于吃饭本身。
上周末,小陈约上朋友一口气去吃了5家“漂亮饭”——午饭、下午茶、甜品、晚饭、深夜餐吧。一整天小陈手机里拍了近百张照片。
“我不在乎食物好不好吃,只想借助餐厅的氛围拍照,再把好看的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小陈表示,吃“漂亮饭”前,自己和朋友都会精心搭配服装和妆容。“‘漂亮饭’更像是我拍照用的道具,只要拍照好看,我愿意买单。”
白领敏敏则更加理智,虽然也会被好看的摆盘吸引,但比起拍照“出片”她更在乎饭菜的口味。
“如果一家所谓的‘漂亮饭’中看不中吃,那我就不会上第二次当。”敏敏提到,有一次自己去吃街道口一家有名的“漂亮饭”,排队两小时,菜品却很难吃,她瞬间失去了拍照的欲望。
食客小周则十分反感吃“漂亮饭”。在他看来,选择吃“漂亮饭”就意味着得接受好的拍照环境带来的溢价。“饭菜好吃才最重要,我不关注吃饭时的环境和氛围。而且‘漂亮饭’的分量往往较少,即便好吃想要吃饱也得花大价钱,太不划算。”
#追逐颜值的背后
在社交平台上,有关“漂亮饭”的话题浏览量已超过3亿次。这场“漂亮饭”的狂欢,是城市商业活力的印证,也是消费新时代的缩影。当年轻人举起手机记录美食时,他们既在追逐潮流,也在用味觉“投票”。
然而,当流量争夺战进入“白热化”,这场关于美的追逐偏离初衷,大量商家开始依赖预制菜和标准化装修生产“漂亮饭”模式。这种快速复制也导致同质化危机显现——露营椅、打卡墙、餐盘底下放置干冰营造氛围感……一系列“全国统一”的风格渐成标配。
过度依赖流量也让餐饮业陷入“重营销、轻产品”的怪圈。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商家在开业前与会找营销公司合作,统一拍摄精修图并集中发布,制造虚假繁荣。部分餐厅在追求流量和视觉体验时,也忽视了在食物味道上下功夫。不少年轻食客打卡后识破套路,在社交媒体发文评价为“次抛型”餐厅,需“避雷”。
如何让镜头里的好看真正转化为舌尖上的好吃?部分餐饮品牌正在尝试破局:小林哥海鲜店因免费为求助者供餐登上热搜,用人情味来赢得消费者;不少传统老牌湘菜馆纷纷打造透明厨房,将现炒烟火气与实打实的味道融入精致摆盘,让食客真切感受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新鲜与透明度。
“现在‘漂亮饭’已经从卷菜品、卷服务进化到了卷环境、卷氛围。”一家创意中餐厅的一位熟客如此评价。
#在家也能做“漂亮饭”
为了避免大排长队、保证食物的基本属性,不少网友选择自制漂亮饭。他们跟随网上的教程,从食材的选择、制作到摆盘和布置,无不展示出对生活的热爱。“一餐一饭,认真对待”,网友“鹿阳”如是说道。
26岁的木青已经连续三年记录自己做饭,相册里有近千张做饭照片。从家常的蒸蛋,到自调的酒水,各式各样的好菜都有。如今做一顿好饭,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不知从何时开始,“90后”郑旭不再喜欢去外面交际应酬,而是喜欢待在家沉浸式做饭。“五月初的时候我第一次尝试做了松饼,口感松软,吃的时候十分满足”从选菜品到加工处理,从做饭、吃饭到收拾厨房,她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治愈感
“一罐150克的蓝莓酱要15元,于是我自己买了两盒15元的蓝莓。不仅没有添加剂,也更加实惠”郑旭说,将蓝莓和白糖拌在一起碾压放入不粘锅中,用小火慢熬、收汁把果实变成热气腾腾的果酱,她觉得很有意义:“以前喜欢拍照找‘漂亮饭’吃,久而久之发现意义不大,何必为了出片而出片?我自己也可以完成”
除却华丽的外表和转瞬即逝的氛围,漂亮饭的真谛其实在于内在品质之美:优质新鲜的食材、恰当的烹饪技艺、用心与真诚。食物里倾注的心意是能被感知的。吃一口就忍不住微笑点头,吃完后身心舒畅、回味无穷,并且由衷觉得“这顿饭真值”,才是“漂亮饭”的灵魂。
当滤镜褪色、流量退潮,“排队两小时、拍照五分钟”的这场始于眼睛的狂欢,终需由食客的嘴和胃来投票。
综合:中国新闻网、海报新闻、青春上海、长沙晚报
图片:海报新闻、张钰格格
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下一篇:在东城解乡愁,就靠这口家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