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厨房里飘着淡淡的麦香。撕开一块老面发饼,蜂窝状的断面渗出蜂蜜般的色泽,咬下去的瞬间——蓬松中带着微微韧性,芝麻在齿间迸发香气,这种质朴的满足感,是工业化面包永远给不了的温暖
百年传承的匠心工艺
九江发饼最迷人的秘密藏在“老面”里。老师傅用陶缸养了三十多年的酵母菌种,每天手工揉面时加入适量前一日留下的面头,像照顾老友般观察它的状态。这种古法发酵让面团自然产生丰富的气孔网络,烤制时形成独特的“会呼吸”结构,比用现代酵母制作的发饼多了一层绵密弹牙的层次感。
不同于工厂流水线产品追求效率的高温快发,传统发饼需要经历三次醒面。第一次在揉面后静置2小时让面筋舒展,第二次成型后放置1小时使口感松软,最后入炉前再醒发半小时。这种近乎固执的耐心,才造就了掰开发饼时拉出的金黄油润的丝状组织
食材本味的极致表达
庐山脚下种植的弱筋小麦磨成的面粉,蛋白质含量恰到好处的11.5%,既不会让发饼过于筋道失去蓬松感,又保留了足够的麦香。和面时加入的并非普通白糖,而是当地蜂农采集的野桂花蜜,在高温烘烤后转化为琥珀色的焦糖风味,甜度克制却余韵悠长。
表面点缀的芝麻更是讲究——选用江西乐平的“黑珍珠”芝麻,比普通芝麻含油量高出15%,经过竹筛筛选后只保留饱满完整的颗粒。在280℃的炉温下,芝麻释放出的坚果香气渗透进饼体,形成令人上瘾的复合香味
现代人急需的治愈系美食
快节奏生活里,这块朴实的发饼成了最好的减压神器。早晨赶时间时,配杯豆浆就是元气早餐;下午工作时掰一小块慢慢咀嚼,甜味随着唾液缓缓释放,比喝咖啡更提神;深夜加班饿了,微波炉加热10秒,瞬间回到小时候外婆从灶台拿出热饼子的温暖时光。
对于肠胃敏感人群更是福音。老面发酵产生的乳酸菌能中和胃酸,蓬松结构减轻消化负担。很多健身人士把它作为优质碳水来源,一块发饼(约50g)仅含23g碳水化合物,比同重量面包低40%,慢消化的特性让血糖上升更平缓
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收到发饼的北方同事起初不以为然,尝过后却惊叹:“这分明就是我奶奶做的馍馍!”其实中国各地都有类似传统面食,九江发饼用最本真的味道唤醒了人们共同的味觉记忆。现在很多家长会买来给孩子当点心,既避免了添加剂零食的危害,又能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
有位顾客的留言特别动人:“给90岁的爷爷买了发饼,他吃第一口就红了眼眶,说和他抗战时在江西吃到的慰问粮味道一模一样。”食物就是这样神奇的时间胶囊,一口就能穿越几十年光阴
与时俱进的创新吃法
年轻人开发出各种创意吃法:抹上希腊酸奶和蓝莓做成低卡下午茶;掰碎拌入冰淇淋增加口感层次;甚至有人用它替代面包做三明治,夹上卤牛肉和酸黄瓜别具风味。但最经典的还是配庐山云雾茶——发饼的甜润与茶叶的清香相互映衬,这种搭配已被列入九江非遗文化体验项目。
考虑到现代人存储需求,老师傅改进了包装工艺。每块发饼独立真空包装,内置脱氧剂,不开封可存放30天。吃之前用蒸锅加热3分钟,或者微波炉喷水加热20秒,就能近乎还原出炉时的口感
值得收藏的民俗艺术品
仔细观察会发现每块发饼都有独特纹路,这是老师傅用特制木模压制的“手写签名”。模具选用百年香樟木雕刻,花纹包含九江山水元素,烤制过程中面皮与模具间产生的微焦层,形成了类似黑陶的质朴美感。很多美食爱好者会收集不同批次的发饼,对比其纹理变化。
随着传统技艺申遗成功,这种发饼已成为江西文化输出的名片。去年外交部江西全球推介活动上,它作为茶点惊艳了各国使节。有位法国美食评论家形容:“比马卡龙更有内涵,比司康更富诗意”
手作温度的永恒价值
在这个预制菜横行的时代,能吃到坚持手工制作的食物已成奢侈。九江发饼作坊至今保留着“看天做饼”的传统:雨季空气湿度大时就减少水量,三伏天气温高则缩短发酵时间。老师傅说:“机器永远学不会用手指感受面团的生命力。”
每购买一块发饼,都是在支持即将消失的手工艺。作坊与当地贫困户签订小麦收购协议,并资助年轻人学习传统面点技艺。这份甜蜜的事业,正在让更多人体会到“慢食物”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