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大师进五粮液!张楚义手把手传艺,这场跨界交流太有料
四川食文化网消息(李飞)8 月 17 日的五粮液集团,比往常多了几分 “烟火气”—— 国家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张楚义受邀而来,带着 31 年烹饪积淀与 20 年总厨经验,和五粮液的同行们来了一场 “舌尖上的深度对话”。当顶级烹饪技艺遇上千亿酒业巨头,碰撞出的可不只是美味灵感,更是一场关于品质与匠心的双向奔赴。
干货满屏!这场交流全是 “可落地的真本事”
为加强五粮液集团的宾馆餐饮服务水平,从管理、服务、食材、加工,吸收社会经验,特请了张楚义这样的烹饪高级技师来传经送宝。
本次不同于泛泛而谈的分享,张楚义大师从星级酒店厨政的六常管理和五星级酒店厨政管理细则讲的细致入微,受到所有人一直好评。
菜品定制:把 “五粮味” 藏进菜里
针对五粮液的企业接待、员工食堂等场景,张楚义提出了 “场景化菜品设计” 思路。比如考虑到宜宾本地食材特色,他建议用竹荪、芽菜等本地食材,搭配五粮液酒露提鲜,研发 “五粮风味菜”;针对员工日常用餐,又分享了 “低油低盐但不减味” 的家常改良配方,还现场梳理了清晰的 “原料采购清单”,连食材的储存时长、成本控制都讲得明明白白。
厨政管理:星级酒店标准 “搬” 进企业食堂
“厨房乱,效率就低;标准清,品质才稳。” 张楚义拿出五星级酒店厨政管理细则,手把手教大家落地 “6T 管理法”:比如 “天天处理” 过期食材、“天天规范” 操作流程,甚至细化到 “后厨动线怎么设计能少走冤枉路”“不同岗位怎么排班更高效”。这些在星级酒店验证过的方法,被他拆解成适合企业食堂的步骤,听的人都忍不住拿笔狂记。
经验倾囊:31 年 “踩过的坑” 都讲了
“从学徒到总厨,我走了 31 年,这些经验能帮大家少绕弯。” 张楚义没藏着掖着,聊起自己刚当总厨时 “因成本控制不当超支” 的教训,也分享了 “怎么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菜单”“新手厨师怎么带才能快速上手” 的心得。台下有人问 “南北口味差异怎么平衡”,他笑着举例子:“北方人爱咸鲜,南方人喜清淡,做接待菜时可以备两种调味汁,灵活调整 —— 细节处见功夫。”
这位大师不简单!满身荣誉背后是 “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能被五粮液邀请,张楚义的履历早已写满 “行业标杆” 标签:
既有 “成都工匠”“金堂卓越工匠” 的地方认可,也有 “国家中式烹调高级技师”“成都技术能手” 的专业认证;
既是银杏酒店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也是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的国际评委,还当过大赛裁判、节气赛导师;
更牵头成立了 “张楚义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着团队研发招牌菜、培养新人。
但比荣誉更打动人的,是他的 “实战履历”:在国内多个城市的知名酒店当总厨时,他搭建过完整的厨房管理体系,研发的多道中式招牌菜成了酒店 “必点菜”;不管是南北饮食差异,还是成本控制、人力调配,只要是后厨的事,他都能拿出 “可落地的方案”。
更难得的是他的性格 —— 温和又有耐心,有人现场提出 “食堂菜品创新难”,他没直接给答案,而是先问 “你们现在的客群主要是年轻人还是长辈?”“常用的本地食材有哪些?”,一步步引导大家找思路,难怪同行都说 “听张大师讲课,既学本事又心里舒服”。
不止传艺!这场跨界藏着 “大意义”
有人问:五粮液做酒这么厉害,为啥还要请烹饪大师来?其实答案藏在 “匠心” 二字里 ——
对五粮液来说,从酿酒到餐饮,都是 “为品质负责”:好的接待需要好的菜品搭配好酒,好的员工餐饮能让团队更有归属感,而张楚义的技艺,正是帮他们把 “餐饮服务” 也打造成 “品质名片”;
对张楚义来说,走进企业传艺,也是一次 “技艺落地” 的新尝试:把星级酒店的经验转化为企业能用的方法,让更多人感受到烹饪的价值,这比单纯拿奖项更有意义。
就像张楚义在分享结尾说的:“不管是酿酒还是做菜,都得守住‘匠心’—— 食材要选好的,步骤要做细的,这样出来的东西才经得起推敲。”
当真正的专业者相遇,无关行业,只关 “把事做好” 的初心。
或许未来某天,走进五粮液,我们能吃到带着 “张楚义配方” 的五粮风味菜 —— 那时候别忘了,这背后是两位 “匠人” 对品质的共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