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浓烈的烟火气:政策开放与业态创新的协同演进
作者︱孙树恒
今夏的呼和浩特,暮色中的烟火气比往年更显浓烈。街头巷尾的烧烤摊升腾着袅袅炊烟,肥瘦相间的羊肉串在炭火上滋滋作响,油脂滴落的瞬间溅起火星,混着街角烧麦馆和奶茶馆飘出的鲜香醇厚,成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味觉符号。
夜幕下的牛街、通顺街、宽巷子、809美食街等美食街早已人声鼎沸,红柳烤串、手把肉、莜面窝窝和烧麦的香气在霓虹中交织,而更令人瞩目的是,香格里拉、内蒙古饭店等星级酒店门庭内,竟也支起了烧烤架、摆上了铜制奶茶壶,酒店的暖黄灯光与炭火的橙红焰光交相辉映,昔日"高高在上"的星级场所,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拥抱这人间烟火。这股愈发浓烈的烟火气,不仅是夏日青城的生动注脚,更是城市经济政策开放、市场主体主动求变的鲜活呈现。
星级酒店放下"身段"摆摊经营,绝非简单的"自降身价",而是消费结构转型背景下服务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背后折射出区域经济活力、产业生态重构与消费需求升级的复杂互动关系。
一、政策开放:烟火气升腾的制度经济学逻辑
烟火气作为城市消费活力的直观指标,其浓度变化与经济政策开放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的优化能降低交易成本、释放市场活力,呼和浩特今夏的消费热潮,正是政策。
近年来,呼和浩特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市场准入、经营许可、要素配置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从放宽夜市经营的时空限制,允许美食街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到简化文旅融合项目审批流程,支持餐饮与民俗表演结合;从给予街头摊主税收减免,到在烧烤集中区增设公共卫生间、停车区等配套设施。这些政策举措构成"制度供给套餐",为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减负。
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在此得到反向验证——当僵化的行政管制被打破,市场自发形成的消费生态便会沿效率最优路径演进:原本分散的街头烧烤摊向美食街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星级酒店则依托政策许可将服务场景从室内延伸至户外,这正是今年呼和浩特烟火气较往年更浓烈的深层制度动因。
背后是旅游消费场景的持续扩容。政策开放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规模增长,更是消费结构升级:从传统商品消费向体验消费、服务消费延伸,从单一景区游览向全域场景沉浸拓展。星级酒店入局烧烤经济,本质上是对政策创造的市场机会的敏锐捕捉,当外地游客在美食街寻觅地道风味时,酒店的"星级烧烤"既承接了流量红利,又以标准化品质形成差异化供给,是制度红利转化为产业活力的典型案例。
二、酒店摆摊:业态创新的产业经济学解析
星级酒店在大厅摆台烧烤,看似突破行业惯例,实则是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既有市场压力下的理性选择,也有比较优势的精准释放,更在行业层面形成资源配置优化的示范效应。
(一)摆摊缘由:市场压力下的资源激活
深层动因源于高端餐饮市场的供需错配与要素闲置。近年来,餐饮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叠加旅游消费结构变化,高端餐饮更面临需求弹性收缩,商务宴请频次下降、传统高端宴席需求减弱。
从成本收益视角看,酒店后厨的专业烤炉、擅长草原风味的厨师团队等固定成本已投入,当高端需求不足时,边际成本极低的摆摊模式成为激活闲置产能的最优解。依据产业组织理论,这是市场结构变化引发的企业行为调整:当来呼和浩特的游客与本地居民构成的大众消费群体成为需求主力,"性价比"权重上升倒逼酒店从"高端锁定"转向"场景下沉",通过将烧麦、手把肉、烤羊腰等特色美食从宴会厅推向户外摊,实现供需再平衡。
(二)核心优势:品牌与品质的双重保障
品牌信用与品质保障构成其独特比较优势。酒店长期积累的品牌声誉形成"信号传递机制"——消费者无需额外支付信息搜寻成本,即可默认其羊肉来源(如锡盟羔羊)、加工卫生等标准符合高端餐饮规范。这种基于品牌的信任溢价是普通街边摊难以复制的,有效降低了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游客不必担心遇到"以次充好"的肉串,本地人则能在熟悉的品牌中获得"平价享优质"的满足感。
从产品定价模型看,其"质价比"优势源于规模效应与标准化能力:酒店依托集中采购的食材供应链(如直采自草原的牛羊肉)降低单位成本,同时将后厨的SOP(标准作业流程)延伸至摆摊场景,使"五星大厨"对火候的把控、调料的配比转化为可复制的产品品质。例如,内蒙古饭店摆摊售卖的烤羊腿,沿用了店内招牌菜的腌制配方,却以低于堂食30%的价格销售,这种"低价不低质"的策略,在价格与品质的均衡点上形成差异化竞争。
(三)引领作用:行业价值逻辑的重塑
这种模式通过打破业态边界推动了餐饮市场的帕累托改进。从行业层面看,它验证了"品牌降维"的可行性——将高端服务的要素禀赋(如草原食材溯源体系、冷链管理能力)注入大众市场,提升了行业整体生产效率;从消费端看,它通过"品质平权"扩大优质产品覆盖范围,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外地游客在酒店就能以实惠价格品尝到符合预期的草原风味,不必在陌生的街头摊贩中反复筛选。
同时,其示范效应倒逼美食街商户升级品质标准,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加速餐饮市场结构化升级。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业态创新,为服务业应对需求变化提供了"资源再配置"的范本,具有显著经济外部性。
三、价值链重构:从高端服务到场景体验的延伸
星级酒店摆摊现象,本质是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具象化呈现。产业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理论揭示,产业链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设计与服务环节,中间生产环节附加值较低,价值链重构势在必行。
从产业组织理论看,高星酒店"摆摊"是对市场结构变化的理性回应。在公务、商务消费下滑背景下,市场需求曲线发生位移,大众消费群体成为新目标客群。这部分客群的消费决策中,"性价比"权重显著高于"品牌溢价",倒逼酒店从"高端锁定"转向"场景下沉"。内蒙古饭店推出的"烧烤+啤酒花园"组合、宾悦大酒店的蒙古包主题烧烤摊,本质是将酒店价值链从"客房服务"向"场景体验"延伸——游客在蒙古包内吃着酒店大厨烤的肉串,喝着现熬的咸奶茶,同时欣赏马头琴表演,这种"住宿+在地文化体验"的组合产品,实现了附加值再分配。
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分析,星级酒店外摆经营实现了闲置资源的高效激活。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原则在此充分体现:酒店复用既有场地(如门前广场)、供应链(如与草原牧场的直供关系)和人力资源(如厨师、服务员),在不增加太多边际成本的前提下,将单一的客房服务拓展为多元消费场景,使资源配置向更优状态演进。不少游客表示"住酒店时顺便吃了烧麦和烧烤,比专门跑美食街更方便",这种"体验溢价"正是资源复用产生的超额收益,印证了产业价值链重构的经济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业态下沉并非简单"降维",而是服务标准化与场景个性化的有机融合。星级酒店将后厨的食品安全标准、服务流程规范延伸至户外摊位,同时融入马头琴、蒙古包等地域元素,实现"烟火气"与"高品质"的兼容,这正是其相较于普通烧烤摊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产业升级背景下服务标准化向场景化渗透的典型特征。
四、可持续发展:多维度协同治理的路径探索
星级酒店的"烟火气"创新虽初见成效,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从公共治理、产业生态、消费升级等多维度系统思考,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框架。
(一)公共治理维度:外部性内部化的制度设计
烧烤经营产生的油烟、噪音等负外部性问题,是制约烟火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当经济活动存在负外部性时,市场自发配置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需通过公共治理实现外部性内部化。
呼和浩特部分酒店采取的"严格划定区域、配置油烟净化设备、限时经营(晚10点前结束)"等措施,是企业层面的自发调节,但需上升为制度化安排。可借鉴"庇古税"理论,通过差异化环保标准与税收政策,引导经营者采用更环保的设备与工艺;同时引入"科斯定理"中的产权界定思路,明确经营主体与周边居民的权利边界,通过协商机制平衡经营权益与居住权。目前宾悦大酒店等已实施的"食材溯源与店内同标"制度,正是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统一的有效尝试,为行业规范提供了样本。
(二)产业生态维度: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壁垒
当前星级酒店的烧烤业态集中于烤串、奶茶等品类,与美食街、街头摊存在一定同质化竞争,长期可能陷入"内卷化"陷阱。从产业生态学视角看,健康的产业生态需要构建差异化的生态位,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单一领域。
呼和浩特的独特优势在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深度融合,星级酒店的业态创新应以此为根基,打造"青城专属IP"。可借鉴文化经济学中的"符号价值"理论,将“老绥元烧麦”、红柳烤串(用草原红柳枝穿肉)、奶嚼口拌炒米等产品转化为承载地域文化的符号载体,通过场景设计、故事挖掘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例如,在“老绥元烧麦窗口”,讲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和老绥元故事,烧烤摊位设置"草原食材溯源墙",在服务流程中加入"银碗敬酒"等蒙古族礼仪,使消费行为从单纯味觉体验升华为文化沉浸,这种差异化竞争才能构建难以复制的产业壁垒。
(三)消费升级维度:体验经济时代的价值重构
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已从"功能满足"转向"情感共鸣",星级酒店的烟火气创新需精准把握这一趋势。市场营销学中的"顾客感知价值"理论指出,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不仅基于客观属性,更取决于主观体验。
呼和浩特星级酒店的实践表明,不少住客反馈外摆摊"让酒店少了距离感,多了人情味",显著提升了文化体验满意度,这正是情感价值创造的体现。未来的创新方向应聚焦于"体验颗粒度"的细化,比如推出"烧烤+非遗体验"套餐(吃烧烤时,学做莜面和学做烧麦)、"深夜食堂"主题摊(提供适合夜宵的奶茶泡炒米),通过消费场景再造、文化元素植入、互动环节设计,将单次消费转化为持续记忆,从而实现从"流量吸引"到"价值沉淀"的跨越。
从政策开放催生的烟火气升腾,到星级酒店主动求变的业态创新,呼和浩特的实践为中国旅游城市的消费升级提供了多重启示。这场发生在青城夏夜的经济现象,本质上是制度活力、市场动力与文化魅力的协同共振。当政策的"温度"、市场的"热度"与文化的"厚度"形成合力,不仅能让烟火气燃得更旺,更能为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呼和浩特的探索或许刚刚开始,但其蕴含的经济学逻辑与产业转型思路,已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的新窗口。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