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说起美国人的食物,可能就是汉堡、热狗、炸鸡、薯条这些快餐。
但是,在这些快餐食品出现之前,美国人餐桌上流行的食物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的。
只是,现在很多菜肴逐渐失宠。有些是因为一度过分火爆,导致食材稀缺;也有的是纯粹被踢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可以借由美国历史学家莉比·奥康奈尔的《美国餐盘:百口品味的烹饪史》一书,来窥探一下曾经风靡美国的经典菜肴吧~
现在美国人也吃鳗鱼,但是更常把它作为寿司的配料。但是几百年前,鳗鱼派曾经风靡一时。
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移民到这里的人非常喜爱鳗鱼,他们经常去各地捕捞鳗鱼。
那时候,鳗鱼真的太抢手了,以至于龙虾都被用来当做钓饵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也不再愿意食用那些能看出原始外形的食物,对咸香鳗鱼派的兴趣自然而然减退了。
如今,寿司的兴起带动了鳗鱼在美国人气的回升,但是供应短缺仍然是一个障碍。
因为过度捕捞导致全球鳗鱼资源告急。鳗鱼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美国出现了大量偷捕行为,进一步耗尽了当地的鳗鱼资源。
海龟曾经是欧洲非常受欢迎的食物,当欧洲移民来到新大陆,当然延续了这种喜爱。
据称,19世纪在纽约东河沿岸举行的海龟烧烤宴会是上流社会的时髦活动,海龟肉常常被用来炖汤。
然而,过度捕捞使多种海龟成为受威胁甚至濒危物种。如今,海龟汤在新奥尔良和美国南部其他一些地方仍有供应,但远不如过去那么普遍。
对现在的美国人来说,河狸尾似乎并不是合适的食物,但是,它确实曾是17世纪美洲原住民和欧洲捕兽者的美味佳肴。
这也很好理解,野外的人急需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容易获取的河狸尾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
据称,用明火烤制的河狸尾的尾巴类似猪油渣。直到20世纪40年代,河狸尾仍然出现在食谱中,但在那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这是因为河狸的皮毛很珍贵,河狸被大量猎杀,数量显著减少。
而在需求上来看,现在的美国人也没必要因为脂肪和热量去吃河狸尾了。而河狸处理起来也很麻烦,不只是要清理鳞片状的外皮,还要去掉有臭味的腺体。种种原因导致河狸尾就此谢幕。
在啤酒兴起之前,美国人首选的酒精饮料是苹果酒和梨酒。一部分原因是登陆的殖民者还不怎么会酿造啤酒,而制作苹果酒和梨酒相对比较简单。
因为凉爽的气候有利于储存和发酵吗,所以梨酒是在深秋时节酿造的。
但是到了19世纪初,德国移民引入了贮藏啤酒,大受欢迎,梨酒便逐渐被遗忘。近年来,硬苹果酒有所复兴,可是梨酒却未重获荣光。
早在美国开国的时候,葡萄酒就是上流社会的高档酒,那时候葡萄酒都是从海外进口的,成本高昂。
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人也没有学会酿造本地葡萄酒。为了让葡萄酒能喝得更久,乳酒冻(也叫殖民地乳酒冻)诞生了。这是一种由打发奶油、糖和葡萄酒或白兰地制成的泡沫状饮料。它最早出现在16世纪,一直到19世纪前都是美国家庭的常见饮料。
乳酒冻和现代流行的蛋奶酒很像,都是乳制品和酒精的混合体。
莉比·奥康奈尔认为,葡萄酒在建国初期是精英(如华盛顿、杰斐逊)的昂贵进口货,象征阶层;而基于烈酒的传统饮品,更具“平等精神”,更易被大众接纳并延续。这也是为什么使用波旁威士忌的蛋奶酒能流行,但乳酒冻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
黄樟是一种新鲜的叶状香料,如今主要用于克里奥尔(西印度群岛的欧非混血族群)烹饪,比如秋葵汤和烤鸡等菜肴的调味料。
然而,在17世纪,黄樟是弗吉尼亚州第二大最有价值的出口商品,仅次于烟草。这不仅是因为它可以用来烹饪,还有就是它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美洲原住民一直将黄樟干燥并磨粉用来治疗各种疾病,所以英国殖民者将黄樟当做万能药——尤其是用来治疗梅毒。但是,黄樟实际并没有那么有效,结果就是黄樟市场崩溃了。
在禁酒令时期,黄樟还被用来制作根汁啤酒和洋菝葜根汁饮料等饮品。然而,黄樟油中有一种叫做“黄樟素”的化学物质,它被发现具有致癌性——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它遭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禁止。
虽然现代经过处理的黄樟成分可降低风险,但黄樟的黄金时代早已终结。
洛克菲勒牡蛎是在镀金时代出现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种秘制绿色黄油酱汁,用来点缀生牡蛎,看起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钱的颜色。
镀金时代的厨师们都在追求丰富和奢华的食物,于是1899年新奥尔良的安托万餐厅就发明了洛克菲勒牡蛎。
现在,一些餐厅还能找到洛克菲勒牡蛎,但是它早已不如最初亮相时那么时髦了。据传,安托万餐厅一直保留着洛克菲勒牡蛎的原始配方。
从为生存而食的河狸尾、鳗鱼派,到象征财富的洛克菲勒牡蛎,再到因安全、便利而退场的黄樟、梨酒,每一种消失的美食背后,都烙印着美国经济变迁、文化融合和生活需求的深刻痕迹。
所以,今天流行的网红美食,或许不久之后也将退潮。
百年之后,又会诞生怎样的美食故事呢?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