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聚德发布了半年报,数据让人唏嘘,净利润仅1100万到1400万元,同比腰斩52%-62%。
要知道,三年前的全聚德,还能年赚3个多亿,如今一季度利润只剩421万,暴跌72%。
身为百年老店的全聚德,曾经门庭若市,如今却靠卖预制菜、鸭货零食和酱香白酒“续命”,甚至紧急关闭多家亏损门店。
从”金字招牌”到”烫手山芋”,全聚德的转型之路,为什么走得如此艰难?
01
全聚德最辉煌的时候,靠的是旅游红利,到北京不吃烤鸭,就像没来过一样。
前门、和平门、王府井的门店,几乎是旅行团的必到之处。
但这几年情况变了,游客减少,消费升级转向,年轻人对“打卡式”老字号兴趣下降。
本地人则嫌它太贵、不好吃,一只158元的烤鸭,对月薪七八千的打工族来说并不算刚需。
于是,全聚德77%的营收依旧压在餐饮主业上,却守着一群不再回头的老客。
02
当然,面对市场的变化,全聚德不是没努力过。
为了讨好年轻人,它搞过“萌宝鸭”IP,开过直播带货,甚至和东方甄选合作卖切片烤鸭。
除此外,全聚德还在王府井店搞AR科技餐厅,在和平门店推出“空中四合院”,试图打造出吸引人的新鲜感。
跨界也没少尝试,全聚德酱香白酒,一瓶卖到千元,鸭货零食、预制菜都摆上货架。
但财报却无情打脸他们的努力。
2025年,全聚德上半年毛利率只有15.97%,营收3.32亿元还同比下跌7%。
这些跨界动作没能带来真正的增长,反而让全聚德的品牌形象更加模糊,到底是卖烤鸭的?是卖白酒的?还是在做零食?
03
全聚德的问题,其实是老字号的通病,品牌历史长,但对新一代消费者缺乏吸引力。
在北京,年轻人宁可去网红小馆子排队两小时,也很少会带朋友去全聚德。
因为在他们眼里,全聚德就是旅游团的餐厅,虽然高端却有些老旧,不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如今,消费场景变了,餐饮业竞争激烈,海底捞、西贝、外婆家这些品牌在体验、性价比、营销上都比它灵活得多。
老字号有历史包袱,想要改良太激进,如果改不好,就担心丢掉了百年传统,但若是不改,又留不住年轻人。
这种两难的境遇,让全聚德陷入守着名气和失去客源的尴尬境地。
04
全聚德的困境背后,折射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老字号到底该怎么活?
仅仅依靠情怀,注定走不远,年轻人不是不爱传统,而是不愿意为“过时的传统”买单。
如果一只烤鸭能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既好吃又便利,价格也合理,年轻人未必不买账。
比如一些新派烤鸭品牌,卖的就是小份化、外卖化、平价化。
对于全聚德来说,真正的机会或许在于守住味道和改变形式。
烤鸭依旧是核心,但场景、营销、服务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再响亮的金字招牌,也会在一代代年轻人的冷漠中褪色。
全聚德不是没有故事,也不是没有辉煌,它的问题在于,面对变化,它更像是迟疑的守旧者,而不是勇敢的革新者。
一只158元的烤鸭,或许还能卖出去,但能否撑起一个百年品牌的未来?
答案正在越来越清晰,情怀不是护城河,市场才是。
百年老店,能否找到与年轻人共鸣的新方式,将决定它是继续在餐桌上传香,还是最终成为博物馆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