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 暑
2025年8月23日
节气物候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中国国古人将处暑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鹰乃祭鸟”是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天地始肃”是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所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味着暑气逐渐消退,天气开始由炎热向凉爽过渡。处暑已至,此时昼热夜凉,阳气渐收,自然界万物开始由“生长阶段”向“收藏阶段”转变。昼夜温差大,对于平素“脾胃虚寒”的人群,是胃痛、腹泻的高发期,需要提前做好预防。注意寒凉不贪吃,西瓜汁、凉茶之类寒凉饮品,处暑时节要减少摄入;空调不调低,尤其对于阳虚体质、寒凝气滞的人群,要注意防止寒邪乘虚而入。
起居调摄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的很清楚,言:“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首先,要调整睡眠时间,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趋势,适当增加睡眠,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可在冬天来临之际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其次,研究表明,人的机体在经历了酷暑的煎熬进入秋凉之后,正处于生理性休整阶段,一般人都有疲倦困顿、昏昏欲睡的“秋乏”现象,情绪方面也容易“悲秋”,专业术语称之为“情绪疲软”。一方面需要通过增加睡眠来积极调整和协调身心,另外还应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这便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使秋气平”。
饮食调摄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因此,饮食的口味也要顺应四时,考虑“增酸减辛”,适当多吃一些酸味果蔬,比如秋梨、苹果、葡萄等,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另外,还要预防秋燥伤阴,多食清养肺阴、胃阴的食物,如百合、莲子、莲藕、荸荠等。
节气“治未病”
此时脾胃方便疾病的常见症状,主要包括食欲不振,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烧心、腹胀,腹痛等,还包括一些大便性状的改变,比如腹泻、便秘,大便黏腻不爽、大便变细甚至出现便血等,出现上述这些症状,尤其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必要的时候要行胃肠镜检查。
节气代茶饮
结合处暑之后的节气特点,推荐一个能够顾护脾胃代茶饮方——“百合山药薏苡仁茶”:百合6g,山药6g,薏苡仁6g,代茶饮,既能够健脾祛湿,又能够养阴润燥,对于处暑之后节气的脾胃养生是非常合适的。
本文作者
柳红良
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胃炎、食管炎、肠炎、便秘、呃逆、口疮口臭。
出诊时间:周二、四、日下午,周五上午专家门诊。
来源:脾胃病科
编辑:张 婧
审核:樊瑷晗
统筹:尹 璐
监制:刘 震
处暑节气到,关爱脾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