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道出了工匠精神的精髓。这十六个字,恰恰映照出兰州牛肉拉面百年技艺传承的灵魂。一代代拉面师傅守着案板、盯着汤锅,以数十年的专注,揉透每块面、调好每勺汤,在“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的细节中打磨品质,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追求极致,让这门老手艺历久弥新。
从厨房中恪守传统的老规矩,到手把手传授的真功夫,再到校园里鲜活有趣的新体验,兰州牛肉拉面的传承者们以守正创新为径,让这项非遗技艺在坚守中沉淀、在传递中延续、在创新中焕发光彩,书写着传统与时代相融的生动故事。
兰州牛肉拉面的工匠精神,首先蕴藏在代代相传的规矩之中。每天破晓,金鼎牛肉面鸿宾楼的后厨里,总有一双手早已开始与面团的“对话”。按、揉、抻、摔之间,敦实的面块仿佛被赋予生命,在案板上旋、转、翻、飞,最终化作细如发丝的“毛细”,落入沸腾的骨汤——这双手的主人,是兰州牛肉拉面第四代传承人马文斌。
1975年,18岁的马文斌走进兰州市饮食服务公司广场清汤牛肉面馆,从此与这碗面结下不解之缘。“和面与拉面是技艺的关键,”马文斌说,“老辈传下的规矩容不得半点马虎。蓬灰水的配比、揉面的力道,全靠日积月累的触感把握。只有听到面团揉到极致时空气挤压的砰砰声,才知道面团的‘筋骨’才算揉透。”如今,他能够在一分钟内拉出7碗面,根根分明,细如发丝而不断。
正是无数像马文斌这样的手艺人,将岁月熬进汤里,把功夫揉进面中,以专注与热爱,让兰州牛肉拉面的技艺与精神在时光流转中愈发鲜活有力。
精湛的技艺需要系统、科学的传承。今年7月,牛肉拉面制作师作为新工种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设于中式面点师职业序列下,为这门技艺提供了更规范的职业发展路径。
“光守着老规矩不够,得把真本事传给年轻人。”马文斌每日清晨都会站在鸿宾楼的案板旁,紧盯年轻师傅揉面的手势,在对方手法生涩、面条断裂时亲手示范,从揉面节奏到抻面角度,倾囊相授。他与团队还做了大量细化工作,将一袋面用多少水、多少灰,一碗面放多少肉、多少油、多少香菜和蒜苗都精确量化,以标准化管理为老手艺的延续筑牢根基。
行业工会也为技艺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兰州市总工会推出“碎片化时间+分阶段轮训”的特色培训模式,选取城关区、七里河区等9家代表性门店作为培训基地,既方便从业者就近参与,又保证了培训的覆盖面。
坚守匠心绝非固步自封。如何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已成为兰州牛肉拉面传承之路上的重要课题。
为此,兰州市多所中小学创新推出“拉面体验课”,将本土饮食文化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亲身感知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在兰州市第三十六中学近日开展的“牛肉面进校园”劳动实践课程上,拉面老师先以故事为引,讲述牛肉面从街边小摊到城市名片的百年历程,让学生从文化层面理解这门手艺的重量。
在实操环节,老师们手持面团,边演示边拆解动作要领,学生们围拢上前,认真记录步骤、积极提问。老师穿梭其间,手把手纠正揉面力度、调整拉面手势,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技艺的细节。从听故事到看演示,再到动手实践,学生们在这场沉浸式课程中,不仅触摸到了老手艺的温度,更读懂了传统技艺传承的意义。
这样的传承并非个例。据悉,兰州市还将以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学校、牛肉拉面创业孵化园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打造专门的兰州牛肉拉面体验馆,让学生系统学习制作工艺;同时计划组织校园美食节,指导学生制作并售卖地方特色美食,在提升实践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
一碗面,百年功。兰州牛肉拉面正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传承之路,让老手艺飘香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