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人最爱的碳水炸弹,包子绝对能排进前三。
这白面裹馅的美味,可不是凭空出现的,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征孟获,为了不杀活人祭江,就用米面裹牛羊肉做成人头模样,取名 "蛮头",这便是包子的雏形。
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里已经记载了二十多种包子,那会儿还和馒头没分家,直到清代才明确区分: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
古人诚不欺我,这藏着市井烟火气的美食,一火就是上千年。
论包子界的顶流,天津必须第一个站出来。
别一提天津包子就只知道狗不理,老饕都懂,陈傻子包子、十八道褶这些老字号才是本地人真爱。
狗不理得名挺有意思,创始人高贵友乳名 "狗子",生意太好没空搭理客人,久而久之就成了 "狗不理"。
真正的天津包子讲究 "半发面" 工艺,18 道褶捏得像朵白菊花,咬开的瞬间汤汁能鲜掉眉毛,难怪连外地人都愿意排队两小时。
从天津往南到开封,灌汤包才是碳水爱好者的天堂。
这薄如蝉翼的包子皮大有来头,相传是北宋曹太后为苏东坡下厨时的意外发明,
来不及发面就用生面皮,把猪皮冻混进肉馅,蒸出来的包子居然汤汁丰盈。
现在开封第一楼的灌汤包依旧坚守古法,
拎起来像小灯笼,放下像朵菊花,吃的时候得先咬个小口喝汤,不然准会烫得直跳脚。
上海人对包子的精致追求,全都藏在南翔小笼包里。
这玩意儿皮薄得能透光,里面的肉馅混着皮冻,蒸好后咬开能飙出鲜美的汤汁。
老上海人吃小笼包有讲究:"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配上姜丝醋,一口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别看个头小巧,从和面到包馅要经过十多道工序,难怪能成为上海滩的美食名片。
成都人把悠闲都包进了韩包子里。
1914 年温江人韩玉隆创的牌子,传到现在依旧火爆,他们家的南虾包子和火腿包子堪称一绝。
成都包子不像北方那么豪放,面皮松软带点甜,肉馅肥瘦恰到好处,早上配碗红油水饺,这才是地道的成都早餐打开方式。
本地人说韩包子的秘诀在馅料,几十年的老配方,别家学不来。
西安回坊的贾三灌汤包,把清真美食的精髓玩明白了。
这门手艺从清代光绪年间传到现在,光制作工序就有 28 道,
老师傅们还总结出"椒领先、盐跟上、醋出头"的口诀。
羊肉馅的灌汤包配着秘制醋汁,一口下去酸辣鲜香全齐了,难怪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西安不咥一笼贾三包子,等于白来这趟碳水之都。
扬州人把淮扬菜的精致全塞进了三丁包里。
这包子背后还有乾隆的故事 —— 当年皇帝下江南,
要求点心"滋养而不过补,味美而不过鲜",
厨师就用海参、鸡肉、猪肉、冬笋、虾仁做了五丁包。
后来传到民间省去了贵价食材,变成鸡丁、肉丁、笋丁的三丁包,
一口下去脆嫩鲜香全占了,果然是"少即是多" 的美食哲学。
山东利津水煎包把 "焦香" 二字做到了极致。
这玩意儿厉害在 "水煎" 工艺,锅底刷油把包子摆整齐,
浇上面水焖到金黄,底壳酥脆得能听见响声,里面的肉馅却鲜嫩多汁。
利津人早饭就好这口,配上小米粥能连吃五个,
难怪能成为山东的美食名片,连邻省人都专门开车来吃。
最后必须给广东叉烧包一个位置。
作为广式早茶的 "四大天王" 之一,这玩意儿讲究 "包皮松软如棉,内馅甜咸交织"。
精选的猪肉用秘制酱料腌过再烤,剁碎了包进面团里,
蒸好后包子顶会裂开个小口,像朵绽放的花。
广州人喝早茶可以不吃虾饺,但不能没有叉烧包,这甜香的滋味,是刻在 DNA里的热爱。
从北到南,包子的花样能开出百种花。
天津的汤汁、上海的精致、西安的酸辣、扬州的清雅,每款包子都藏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
其实美食哪有绝对的排名,你家楼下那笼热气腾腾的包子,或许就是别人羡慕的家乡味道。
你的家乡有没有上榜?
没上榜的话,评论区赶紧为家乡包子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