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临夏大夏河畔炊烟袅袅。马大姐站在灶台前,手腕轻抖间,面团在她手中幻化成万千银白面片,如雪花般纷飞入锅——这不仅是寻常面食,更是黄河臂弯里滋养了百年的手工滋味,一碗盛满河州人家烟火深情的面食史诗。
河沿面片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临夏古称河州,因大夏河穿城而过,沿河居民多以捕鱼、摆渡为生。为求做饭快捷,渔家妇人创出这种随手揪面、快速煮熟的面食。因最早在河岸边制作售卖,故得名"河沿面片"。百年来,这种原本为渔家充饥的简便餐食,逐渐发展成为河州最具代表性的面食之一。
地道的河沿面片堪称面食艺术的活化石。手工揪制的面片形似小鱼,大小不一,厚薄不均,恰恰彰显手工制作的特色。面片在滚汤中翻腾,如银鱼戏水,配上鲜红的番茄、翠绿的香菜、棕褐的牛肉末,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汤色清亮,面片滑嫩,令人未食先醉。
河沿面片的美味在于滑、韧、鲜三味一体。面片入口爽滑,带着恰到好处的韧劲;汤头鲜美醇厚,是用牛骨熬制数小时的高汤;最妙的是那勺灵魂的油泼辣子,香而不燥,为整碗面片注入灵魂。吃时要连汤带面一同入口,让面片的麦香、汤头的鲜醇、辣子的香辣在口中交融,方能体会其中妙处。
制作河沿面片是一门手上功夫。须选用河州本地的冬小麦粉,加淡盐水和面,揉至光滑后醒发半小时。揪面片时手法要快、准、稳,拇指与食指配合,揪出大小均匀的面片直接入锅。面片要现揪现煮,才能保持最佳口感。机器压的面片缺少灵魂。做了四十年面片的马大姐说,只有手工揪面,才能做出地道的河沿味。
在临夏,河沿面片早已超越普通饭食的范畴,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晨,渔民吃一碗热腾腾的面片暖身出船;正午,工人蹲在河边大口吃面补充体力;傍晚,一家人围坐桌边共享面片,其乐融融。三天不吃面片,心里就没着落。老河州人笑着说。这碗热气腾腾的面片,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
如今,河沿面片已随着西北美食的热潮走向更远的天地。兰州、西宁乃至西安都能见到"河沿面片"的招牌。真空包装技术的成熟,让这份美味得以跨越千里。
不少远离家乡的临夏人,通过网购真空面片和调料包,在家复制家乡味道。2020年,河沿面片制作技艺被列入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道河岸美食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华灯初上,大夏河畔人声鼎沸。面片馆里坐满了食客,吸溜声、赞叹声、碗勺碰撞声此起彼伏。老师傅手中的面团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一片片面片如银鱼般跃入锅中。
一碗面片,百年河州情。它不仅是临夏人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河州饮食文化活色生香的见证。在这碗热气腾腾的面片里,蕴藏着河州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古城临夏最动人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