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董志塬还笼罩在晨雾中,庆阳城的老面馆已亮起灯火。李师傅将和好的面团塞入饸饹床子,随着木杠缓缓压下,无数银丝倾泻入锅,在翻滚的热水中起舞——这不是普通的面条,而是穿越三千年时光的周祖遗风,一碗盛满黄土深情的饮食活化石。
饸饹面的历史可追溯至先周时期。庆阳作为周祖农耕文化发祥地,先民很早就发明了这种独特的制面工具。《诗经》中"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的记载,正是早期饸饹制作的生动写照。据《庆阳府志》记载:饸饹者,以木机压面成线,乃周人遗风。这种用杠杆原理压制的面条,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堪称面食界的活化石。
地道的庆阳饸饹面堪称力学与美食的完美结合。压出的面条圆润匀称,细而不断,在沸水中翻腾如银龙戏水。捞入碗中,配上浓香的羊肉臊子,撒上鲜红的辣椒油、翠绿的香菜末,最后浇上一勺滚烫的羊骨高汤,顿时香气四溢,令人未食先醉。
庆阳饸饹面的美妙在于"面韧、汤醇、肉香、辣鲜"四韵和谐。面条入口筋道爽滑,带着特有的压制口感;羊骨熬制的高汤醇厚鲜美,回味悠长;羊肉臊子香而不膻,烂而不柴;最妙的是那勺用羊油熬制的辣椒油,香而不燥,为整碗面注入灵魂。
制作饸饹面是一门传承千年的技艺。须选用董志塬上的冬小麦粉,加淡盐水和面,揉到"三光"境界:面光、手光、盆光。最关键的是压面环节:将面团塞入饸饹床子,利用杠杆原理缓缓压下,力度要匀,速度要稳,方能压出粗细均匀的面条。
现在的机器面方便,但那味道就是不对。压了四十年饸饹面的王师傅说,只有木床压面,才能压出饸饹的灵魂。
在庆阳,饸饹面早已超越日常饮食,成为待客的最高礼遇。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都少不了饸饹面的身影。老人过寿要吃长寿饸饹,新人结婚要吃喜庆饸饹,孩子满月要吃圆满饸饹。一碗饸饹面,承载着庆阳人最深厚的情感。
出门在外,最想的就是这口。在西安工作的庆阳人小张说,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吃碗饸饹面,那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如今,庆阳饸饹面已随着西北美食的热潮走向更远的天地。兰州、西安乃至北京都能见到"庆阳饸饹面"的招牌。真空包装技术的成熟,让这份美味得以跨越千里。
2018年,庆阳饸饹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还创办了饸饹面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这种有着三千年历史的饮食文化。
清晨六点,庆阳城渐渐苏醒。面馆里坐满了食客,吸溜声、赞叹声、压面声此起彼伏。李师傅手中的饸饹床子吱呀作响,一根根银丝倾泻入锅,香气随着蒸汽弥漫开来。
一碗饸饹面,三千年周祖情。它不仅是庆阳人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周祖农耕文化活色生香的见证。在这碗银丝倾泻之中,蕴藏着庆阳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黄土高原最动人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