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十四五”以来,河南坚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向科技、管护、防控、市场要粮。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累计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167万亩。
同时,河南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打造粮食、畜牧渔业、乡村农文旅等六大产业集群。油料、食用菌产量和生猪存栏量、外调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蔬菜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培育小麦、生猪、食用菌等18条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链式集群发展的路子。
如今的河南已经从“中原粮仓”变成名副其实的“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除了水饺、方便面等传统产品外,酸辣粉、辣条、茶饮品等新兴产品频繁出圈。
从“中原粮仓”到“世界餐桌”
如果说用一种零食代表你的童年,相信很多人非辣条莫属。
位于河南漯河的这家调味面制品生产企业,用一根根辣条串起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年销量超过100多亿包。每年100多亿包辣条的背后,则是7.5万吨优质小麦面粉的支撑。
漯河市某食品公司采购中心工作人员周宏旭介绍,这么大的需求量需要稳定性,否则就会影响产品口感和质量一致性。联合体保证了他们的供应量,他们有信心做大市场。
漯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技与产业发展科科长吕伟洋介绍,他们建立了7个小麦产业化联合体,通过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和优粮优价联结模式,实现面粉等原材料对龙头企业本地化直供。
稳定的原料,给了企业做大产业的底气,而高效的生产线也为市场供应提供了保障。
这个由智能生产线组成的生产车间,每个小时能够生产26万包辣条,从面粉到成品仅需60分钟。
作为粮食大省,河南过去长期以面粉、淀粉等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不足。“十四五”期间,河南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漯河市某食品公司工作人员王元豪介绍,他们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和中原食品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研发出“定向减油工艺”,更符合当下健康饮食的潮流。
作为河南食品创新的“核心引擎”,中原食品实验室已汇聚14名院士,突破32项关键技术,40项代表性成果正加速转换。
中原食品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历水表示,实验室采用“企业下单加科学家接单”这种模式,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实验室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
如今,中原粮仓底气更足。全国1/2的火腿肠、3/5的汤圆、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4/5的酸辣粉,以及7/10的速冻水饺都产自这里。面制品、肉制品等产业集群正在协同发展。
河南内乡的这家养猪企业,采用智能化楼房养殖模式,年出栏生猪210万头。
“十四五”期间,河南出台《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计划》,支持肉制品屠宰加工企业提升屠宰现代化水平,推进肉品冷链化运输、冷鲜化上市。
借助产业协同优势,企业正构建起“饲料—养殖—屠宰”一体化产业链。当生猪出栏进入屠宰车间,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精准分割,物联网技术还为每块猪肉赋予了可追溯的“数字身份证”。
5年来,随着食品产业不断创新升级,酸辣粉、茶饮品等新兴产品频繁出圈,河南也在着力叫响品牌、走向消费终端。这家茶饮品牌,依托供应链体系,更是走出国门,圈粉海外12个国家。
某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杏华表示,政府部门通过组织各类促消费活动、展会等,提供品牌展示和推广的平台,他们在消费端的影响力不断拓展。
这也得益于企业在全国建立的29个自营仓库,冷链物流覆盖国内97%以上的门店。
在物流发运方面,这里全部采用整托运输模式。和传统的散件装卸相比,它的效率提升了2倍,日最大作业能力150车,能保证原料在1200公里内24小时到达分仓,12小时之内触达门店。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通过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豫农优品”品牌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6103家。未来,河南将深化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推动食品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