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餐饮界,有一位深耕后厨 23 载的调味匠人,他从学徒起步,在炒锅前、灶台边,以对味道的极致追求,将陕菜的醇厚鲜香融入每一道菜品,他就是入选 “中国首席调味大师 TOP100 人物榜” 的陕菜调味大师 —— 杨晓刚。
1984 年出生的杨晓刚,籍贯陕西省咸阳市,自 2001 年踏入餐饮行业,便与 “调味” 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职业起点始于聚龙苑,从最基础的学徒做起,切配、颠勺、掌火,每一个环节都力求扎实。6 年的学徒生涯里,他不仅掌握了陕菜烹饪的基础技艺,更在师傅的指导下,开始琢磨不同食材与调料的碰撞:秦椒的辛香如何与五花肉的油脂融合得恰到好处?陈醋的酸冽怎样才能激发面食的麦香?这些看似基础的调味问题,成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初的 “味道课题”。
2007 年,杨晓刚凭借扎实的功底入职马家湾金长城大酒店,正式担任炒锅一职。这一阶段,他开始独立负责菜品的调味工作,陕菜经典菜品如 “葫芦鸡” 的脆皮卤制、“带把肘子” 的酱焖调味,都在他的反复尝试中愈发精进。他深知,陕菜调味讲究 “咸鲜为本,五味调和”,既不能让单一调料掩盖食材本味,又要通过精准配比凸显地域风味。为了掌握 “糖醋鲤鱼” 的酸甜平衡,他曾连续一周调整糖与醋的比例,记录下不同火候下味道的细微变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调味配方。
2011 年,是杨晓刚调味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远赴北京阳光度假村,专门学习燕鲍翅等高端食材的烹饪与调味技艺。不同于陕菜的家常醇厚,燕鲍翅的调味更注重 “鲜” 的提炼与层次感的营造。在学习过程中,他系统掌握了高汤吊制的秘诀 —— 老鸡、老鸭、筒骨的配比,火候的精准控制,以及干鲍发制时的调味渗透技巧。这段经历让他跳出了传统陕菜的调味框架,学会了将 “精雕细琢” 的调味理念融入陕菜烹饪,为后续的创新打下基础。
从北京学成归来后,杨晓刚的职业道路迈入 “厨师长” 阶段。2013 年起,他先后在灞桥伍岳轩私房菜、蓝田茂盛酒店、渭南海如欧宴会中心等多家餐饮机构担任厨师长,不仅要负责菜品研发,更要统筹后厨调味标准的制定。在伍岳轩私房菜期间,他针对私房菜 “定制化” 的需求,推出了 “一菜一调” 的服务:根据客人的口味偏好,调整菜品的咸淡、辣度,甚至为不吃辣的南方客人,将 “油泼面” 的秦椒改为香而不辣的线椒,同时保留陈醋与蒜末的经典搭配,让客人在适应口味的同时,仍能感受到陕菜的灵魂。
2020 年,杨晓刚任职曲江会展中心炒锅主管,面对大型会展 “批量出品仍保味” 的挑战,他牵头制定了《陕菜批量烹饪调味标准手册》。手册中详细规定了不同菜品的调料配比(如 “臊子面” 中肉臊子、豆腐、木耳的比例,盐、酱油、醋的用量)、烹饪时间与火候控制,确保即使同时出品上百份菜品,每一份的味道都能保持一致。这一标准不仅提升了后厨效率,更让陕菜的标准化调味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2 年至今,杨晓刚先后在红螺湾子公司汉宫宴酒店、三宽餐饮西华泰店担任厨师长,始终坚持 “守正创新” 的调味理念。他深知,陕菜调味不能固守传统,要在传承中适应新时代食客的口味需求。近年来,他结合健康饮食趋势,研发出 “低脂版葫芦鸡”—— 保留传统卤制工艺,但减少油脂用量,同时用花椒、八角等香料增强风味;针对年轻群体喜爱的 “网红菜品”,他推出 “陕味酸辣粉”,以秦椒、陈醋为基础,加入陕西特色的油泼辣子与花生碎,既符合年轻人口味,又凸显陕菜特色。
23 年的职业生涯里,杨晓刚的调味技艺不仅体现在菜品上,更融入了他对陕菜文化的理解。他常说:“陕菜的调味,调的是食材的本真,也是陕西人的生活味道。一碗油泼面的香,是秦人的豪爽;一盘酱牛肉的醇,是老陕的实在。” 这种对 “味道与文化” 的深刻认知,让他的调味始终扎根于陕西大地,又能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如今,入选 “中国首席调味大师 TOP100 人物榜”,对杨晓刚而言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陕菜调味领域,一方面整理传统陕菜的调味技艺,建立更完善的传承体系;另一方面,将继续探索陕菜与其他菜系的调味融合,让更多人通过 “味道” 认识陕菜、爱上陕菜。这位从咸阳走出的调味大师,正以匠心为笔,以调料为墨,在陕菜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 “味道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