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9月26日,豫园商城内承载一个半世纪老城厢风味的“小吃王国”——和丰楼美食广场,以全新形象“豫园食集”正式焕新亮相。同步启幕的还有“豫园美食总动园”活动:九大老字号餐饮化身有性格的“美食er”,非遗小吃碰撞数字科技,互动游戏混搭全国美味,让青砖灰瓦间的老味道,既留住记忆里的烟火气,又玩出Z世代喜欢的新花样。
豫园和丰楼焕新归来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下同)
打造“好吃好看好玩”的美食秘境
“这太湖石会‘淌泉生烟’!”刚走进豫园食集,游客便被一层贯通至三层的9米太湖石装置吸引。作为食集的“视觉核心”,太湖石结合灯光、AI与CG技术,水流动画顺着石面纹路蔓延,雾森效果萦绕其间,再现“孔孔淌泉、百孔生烟”的东方意境,游客跟着石景指引,便能自然逛遍各层美食区。
不远处的中央电梯更藏着巧思:14米高的廿四节气长卷包裹电梯外观,传递“不时不食”的传统饮食理念;每小时上演3分钟的裸眼3D mapping秀,光影与太湖石的水幕、空中的天灯祈福场景呼应,仿佛一场“文化大合唱”,让食客在等餐时也能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
二楼的12米长卷“百味入画图”同样人气十足:以移步换景手法绘尽中国八大饮食文化,游客触屏点击画卷上的“兰州拉面”“无锡汤包”,不仅能看到美食故事,还能听到市井叫卖声、煎炒烹炸声,瞬间“穿越”到各地小吃摊前。外立面的数字花窗则实时更新美食文化、品牌故事与活动资讯,让老建筑透着科技感。
“以前来和丰楼是为了吃,现在连逛都能逛半天!”常来豫园的上海市民李女士说,从铜铸大鏊(寓意“独占鳌头”)的门口,到荷花元素(象征“和合吉祥”)的内饰,老楼的文化基因没丢,新增的数字互动又让体验新鲜了不少。
全国近40家品牌小吃入驻
作为“小吃王国”的传承者,豫园食集延续“和聚天下味”的定位,汇聚近40家全国热门餐饮品牌,让食客不用跑遍全国,就能一站式尝遍南北风味。
老上海味道必不可少,提篮桥葱油饼咬开酥脆掉渣,晓燕生煎的肉馅爆汁鲜美,是上海人私藏的“童年味”。
全国热门人气小吃扎堆,杭州中山南路的“排队王”王日顺号、纯汤打底的德元兰州牛肉面、登上米其林必比登榜的井梅无锡面馆,每一口都是地道地域风味。
纪录片同款美食直送。知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携《我的美食向导2》与食集深度合作,二楼“我的美食向导快闪店”轮动引进纪录片中的全国名店,开幕当天陈晓卿还亲临现场分享创作理念,“把全国的好味道搬到豫园,让大家在上海就能跟着纪录片吃”。
“以前来豫园只吃南翔小笼,现在能一口气尝遍葱油饼、牛肉面、无锡汤面,太满足了!”来自江苏的游客张先生手里拎着刚买的小吃,笑着说要带回去给家人尝尝。
百年技艺玩出年轻范
“这是‘南翔小笼侠’吗?好萌!”当天,豫园商城里穿梭的美食COSER引发游客围观。穿着小笼包造型服饰的演员、扮成绿豆汤的玩偶,用萌趣走秀让老字号“活”了起来。这正是“豫园美食总动园”的核心亮点,九大老字号不再是“高冷”的招牌,而是化身有鲜明性格的“美食er”,主动与年轻人对话。
周末登场的“锅碗瓢盆打击乐”更添烟火气。厨师们用炒勺、汤碗、菜板当乐器,敲出节奏感十足的旋律,台下食客跟着节拍鼓掌,吃饭的氛围瞬间热闹起来。10月18日至31日,“全国毛绒美食大会市集”将开市,毛绒玩具造型的“葱油饼”“生煎包”既能玩又能打卡,配套的互动奖励机制让“逛吃”变成闯关游戏——集满打卡章能兑换小吃优惠券,不少年轻人专门为了“薅羊毛”来解锁路线。
豫园还贴心规划了五大主题美食路线:“老字号寻味线”带食客体验非遗技艺,看南翔小笼的18道褶怎么捏;“潮流打卡线”串联文创与美食,在买小吃的同时带走非遗手作;就连外滩艺术季的装置也来“凑热闹”——7号门的流星雨光带点亮老城厢街巷,无缝衔接豫园与BFC外滩金融中心,让艺术、美食与城市空间撞出新鲜感。
老字号成“文商旅新地标”
这次焕新,是豫园年轻化转型的又一次尝试。早在今年暑期,豫园与B站合作的“夏日奇幻夜”就吸引超六成年轻客群;多家老字号与国创动画IP联名,带动销售预计达4000万元,印证了“传统技艺+国创内容”对Z世代的吸引力。
“豫园美食总动园”延续了这一路径:数字科技让非遗“活”起来,互动玩法让老字号“潮”起来,全国小吃让体验“富”起来。未来,豫园食集将继续以“IP场景+”模式,成为连接大豫园传统文化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枢纽,让百年老城厢不仅是“游客打卡地”,更成为上海人常来、年轻人爱来的文商旅新地标。
国庆、中秋双节,不妨来豫园食集,吃一口老上海生煎,看一场廿四节气3D秀,和“美食COSER”合个影,在老味道与新玩法里,感受不一样的豫园风情。
原标题:《老字号玩出年轻范!豫园“小吃王国”和丰楼携数字非遗、全国热门小吃归来》
栏目编辑:裘颖琼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 周馨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周馨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