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说今天降温,我早上翻箱倒柜找外套时,手机响了,是我妈。开口第一句永远是:“今天降温了吧?秋裤要穿起来了!”第二句必然是:“菜场里新上的南瓜蛮好,买一个去,晚上吃吃。”
你看,在我妈眼里,抵御寒冷靠的不是秋裤,而是南瓜。她挂在嘴边几十年的话就是:“秋吃瓜,药不抓。”小时候觉得这是老太太的迷信,直到自己年纪大了,肠胃在秋天变得娇气,才恍然大悟——这是生活智慧。
所以今天,我不写什么养生指南,就聊聊我家餐桌上,秋天出镜率最高的三个“瓜菜”。都是我妈手把手教我,带着锅气和生活气的做法。
菜品制作部分:
1. 西葫芦炒牛肉:快手下饭的“润燥菜”
我妈做这道菜,纯粹是为了对付我爹——我爸是个无肉不欢的主,但秋天容易燥得咳嗽。西葫芦水分足,能润肺,搭配牛肉,算是“阴谋阳违”地让他吃了蔬菜。
她的独门做法有点“怪”:
西葫芦,她从来不削皮,说皮有营养。但她会用钢丝球把它表皮擦一遍,理由是“农药都在皮上,擦掉更放心”。(逻辑清奇,但随她高兴)。
切片后,她一定会做一件事:撒盐,腌十分钟,然后把渗出的水倒掉。 她说这样炒出来是“脆生生”的,不会烂糟糟。我试过,果然。
牛肉要逆着纹理切,这是常识。但她腌肉只用生抽、一点料酒,最后封一勺油,从来不用嫩肉粉。“吃个原味,搞那么多花样做啥?”——老太太的原教旨主义。
炒的时候,热锅冷油,牛肉滑散变色就盛出来。再起锅爆香蒜末,下西葫芦、胡萝卜丝,大火翻炒到边缘有点透明,牛肉回锅,淋一圈生抽,翻匀就出锅。全程不超过五分钟,牛肉嫩,西葫芦脆,我爹能扒拉两碗饭。
2. 南瓜蒸排骨:秋天最期待的“大菜”
这道菜在我家,是有仪式感的,通常出现在周末。揭开锅盖的那一刻,满屋飘香,是秋天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我妈的工序,慢得让人心焦:
排骨她至少要泡一小时冷水,说是“拔掉血水,蒸出来才清爽”。然后要用豆豉、蒜蓉、蚝油、一点点白糖和生粉,反复抓揉,腌上半小时。“你让它歇一歇,入味。”
南瓜,她指定要那种老南瓜,皮色深橙,切开一股甜香。切成麻将块,厚厚地铺在碗底。“南瓜要垫底,吸饱了肉汁,才是精华。”
上锅蒸,她不用高压锅,非得用普通蒸锅,大火上汽后算时间,蒸足三十五分钟。她说高压锅压出来的,“味道是闷进去的,不是蒸出来的”,不够香。等待的时间里,厨房的窗户上会蒙上一层厚厚的水汽,那种期待的感觉,是这道菜的一部分。
出锅后撒葱花,排骨脱骨,南瓜软糯得能用勺子碾成泥。最好吃的真是垫底的南瓜,甜中带咸,比肉还受欢迎。
3. 桂花红薯酒酿小圆子:饭后那碗“熨帖”的甜汤
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瓜”,但我妈说,红薯长在地下,秋天挖出来,就是秋补的。这碗汤,是专治秋天心情低落和手脚冰凉的。
她的做法随性得像首诗:
红薯随意切块,大小不一也没关系,加水煮开,然后她就转小火,让它自己咕嘟。“煮得有点烂烂的,汤才稠。”
小圆子,她心情好会自己用糯米粉搓,但十有八九是买现成的。水开了扔进去,煮到浮起后再煮两分钟,她说这样更软糯。
最关键的一步: 一定是关火之后,再倒入酒酿。用勺子搅匀就行,绝不再加热。“酒酿一煮就发酸,香气也没了!”——这是她的底线。
盛到碗里,最后撒上一小撮干桂花。金黄的桂花落在洁白的酒酿上,好看极了。但她说,不光为了好看,桂花那点子香气,能通通气,让人心情都好起来。喝一口,从喉咙到胃里,一路都温温润润的,秋天的凉意好像真的被驱散了。
所以你看,我家的秋天,没什么高深的养生理论。就是跟着季节走,吃当时当地最普通的东西。我妈的道理很简单:肠胃舒服了,身上暖和了,秋天也就没那么难熬了。
这些菜,可能不高级,但保证实在。你有空试试看,或许,也能吃出一点“妈妈牌”的温暖感觉。天气凉了,记得吃好点。如果你也喜欢这几道菜,记得收藏、点赞、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