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明明刚吃过晚饭,指尖却不由自主摸向薯片袋 —— 这种 “嘴比脑子先行动” 的怪现象,困扰过太多人。更奇怪的是,2019 年有研究称终纹床核(BNST)能调控进食,可后续三年里,有的团队说激活它会让人狂吃,有的却发现它能抑制食欲,这组矛盾数据像块拼图,藏着食欲失控的关键密码 🧩
这让我想起科研界流传的 “瘦素谜题”:1994 年发现的瘦素激素本应是 “饱腹信号员”,脂肪越多分泌越多,可肥胖人群却常出现 “瘦素抵抗”,信号送出去却没人接。过去十年里,大家都盯着下丘脑弓状核的两类神经元 —— 促食欲的 AgRP 和抑食欲的 POMC,把它们当成食欲调控的 “阴阳双煞”。但 2024 年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数据狠狠打了脸:激活 POMC 神经元要等 8-12 小时才见效,根本拦不住突发的零食渴望,而删除它的瘦素受体,体重居然没变化 😮
面对这个僵局,研究团队不得不另辟蹊径。传统电极刺激法只能笼统激活脑区,根本分不清具体是哪种神经元在作祟。2023 年,谭晗博士团队用上了单细胞 RNA 测序,像给每个神经元做 “身份证登记”,终于在弓状核里揪出了新角色 ——BNC2 神经元。调试仪器时,他们差点错过关键信号:这种神经元的活性在进食后 5 分钟就会飙升,比慢悠悠的 POMC 快了一百多倍,就像食欲调控里的 “紧急制动阀”。
更颠覆认知的发现藏在下丘脑室旁核的 “微观世界”。2025 年《Science》上的研究揭露,神经元表面那根曾被当成 “进化残次品” 的初级纤毛,其实是关键的 “信号天线” � antenna。上面的 GPR45 蛋白根本不是之前想的 “接收器”,而是个 “快递员”,专门运送激活 MC4R 受体的 “信号包裹” Gαs。当这个 “快递员” 罢工,饱腹信号就断了线,小鼠哪怕刚吃饱,也会把塑料颗粒当成食物啃。
为了验证 BNC2 神经元的作用,团队设计了个巧妙实验:给饱腹小鼠注射能激活这类神经元的化学试剂,同时在旁边放着巧克力和苦味药片。结果小鼠对巧克力的兴趣降了 60%,对苦味药片更是碰都不碰;可当他们用病毒沉默 BNC2 神经元,饿了两天的小鼠居然连薯片都懒得动。更意外的是第 7 组平行实验:被沉默 BNC2 的小鼠,瘦素水平比对照组高 3 倍却依然肥胖 —— 这说明瘦素抵抗可能不是信号没送达,而是 “接收器” 根本没开机。
这些发现正在悄悄改变我们对零食渴望的理解。比如总想吃甜食,可能是 BNST 脑区的 “味觉调节器” 失衡了,它就像个旋钮,拧错方向会让人连不可食用的东西都想啃。而突然爆发的薯片瘾,或许是 GPR45 蛋白 “快递” 延误,让大脑误以为身体还饿着。2025 年《细胞》杂志的研究更给出了新希望:司美格鲁肽这类减重药,其实部分是通过作用于 BNST 神经元起效的,未来如果能精准靶向这里,说不定能避开恶心的副作用。
不过现在还没到欢呼的时候。我们已经能通过脑成像看到 BNC2 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却还没找到直接调控它的方法。GPR45 蛋白的 “快递路线” 也还有盲区,比如压力大时它会不会罢工?不同零食会不会激活不同的神经元亚型?这些问题还在等待答案。
但这不代表我们只能束手就擒。基于现有研究,有几个小方法能帮我们 “哄好” 这些神经元:
这些方法就像给大脑里的 “零食开关” 装了个 “缓冲器”。而科研人员已经在研发能精准激活 GPR45 蛋白的小分子药物,未来或许真能通过调节神经元,让我们既能享受美食,又不会管不住嘴。
此次研究如同打开了通往食欲真相的大门,门后还藏着无数奥秘:BNC2 神经元和 GPR45 蛋白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不同人的 “零食神经元” 活性有差异吗?或许下一次突破,就藏在某个被忽略的微观信号里。毕竟在大脑这个精密王国里,每一个微小的神经元,都可能藏着控制食欲的关键钥匙 🔑
下一篇:原创 怎么吃月饼才科学健康?